|
文|卿勇
目前,榮智健的資產總額縮水達75%,從30億美元縮水到7.5億美元,真正是流淚又流血了。一般的觀點認為,榮智健是投資資本市場失手陷入困境的。按道理,榮智健也是資本市場的投資高手了,比如,1978年用榮氏在港資產在香港開廠,然后把工廠轉手,賺到幾百萬美金,據說這是“第一桶金”,然后,榮智健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行為,如投資收購香港國泰、港龍航空公司、入主香港電信、參股澳門電信、參股亞洲衛星、投資香港房地產、投資遠洋船隊、在內地建發電廠等等,都很成功,也奠定了中信泰富在香港產業資本的龍頭地位。
如果冷靜地觀察榮智健財富增長的軌跡,我們發現,榮智健做實業投資是很在行的,眼光很準,手筆很大,收益很高,說榮智健是“投資高手”,也算是實至名歸的。然而,投資分兩種,一種是投資實業,像榮智健的產業集團就是;一種是投資虛擬市場,比如期貨、匯市,見不著物化的投資實體,只見到數字、曲線、預期,鼠標一按,數以百萬、千萬、上億的交易就完成了,損益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投資虛擬市場風險是很大的,因為其是基于杠桿原理的交易,所謂“四兩撥千斤”,收益是放大的,損失當然也是放大的。而詭秘之處在于,這種放大功能,有可能是不對稱的,就是說有可能收益有限,損失卻無限。據說榮智健就栽在這種不對稱上頭。
中信泰富投資團隊與花旗銀行香港分行、渣打銀行、Rabobank、NATIXIS、瑞信國際、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資本服務、匯豐銀行、Calyon、德意志銀行等13家國際金融巨頭簽下了16份兩種每月累計外匯遠期合約,叫做“含敲出障礙(Knock Out)期權及看跌期權的澳元/美元累計遠期合約”和“含敲出障礙期權及看跌期權的歐元-澳元/美元雙外匯累計遠期合約”,據說貓膩就在這些合約之中。
按照合約規定,中信泰富的利潤向上是有限的,就是說要“封頂”,一旦中信泰富的月利潤超過一定限度,對手可以取消合約,而中信泰富的虧損向下是加倍無限放大的。這是明顯的不對稱交易,而更為嚴重的是,定價權是在13家國際金融巨頭手上。
那么把問題轉回來,榮智健也算是投資高手了,其團隊也應該是專業精英了,
為什么會看不出其中的危險呢?有媒體把這個歸結于中信泰富的操盤手太隨便,打手機就下單。然而,恐怕更為深層的原因,是這兩種名字念起來都拗口的金融衍生產品,就是一種套,稍不注意就會被套住,表面上看是“只賺不賠”,賠起來賠死人。13家國際金融巨頭是虛擬市場的老玩家,榮智健及其中信泰富團隊在這些狡猾的老手面前還顯得“稚嫩”,就這樣上了套。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