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12月份貨幣及信貸指標雙雙突發增長,但加速下滑的外貿數據意味著中國政府的努力尚未收到實質性效果。一些憧憬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觸底反彈的投資者可能會錯上加錯。中國90年代金融業改革前的歷史教訓顯示,在經濟下行周期,政府主導的信貸快速增長將增加未來長期金融風險。中國央行周二公布,2008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7.82%,較上月高3.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9.06%,較上月高2.26個百分點。央行同時公布,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7718億元,較11月份激增逾六成,且較上年同期飆升近15倍。銀河證券分析師張新法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變化,一是與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引導信貸平穩增長的努力分不開,二是與中央政府1000億元的投資下達到位密不可分。”他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宏觀經濟的領先指標,其率先結束下跌之勢或意味著實體經濟的運行已接近底部區域;因此他預計,經濟最差的時候正在過去,拐點就在眼前。不過,中國海關總署同日公布的12月份外貿數據反映中國經濟前景依然黯淡,因為外貿進出口已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下降,再創近10年來的最大降幅,并且較11月份呈加速下滑的趨勢。其中,1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8%,高于11月份的降幅2.2%;當月進口同比下降21.3%,高于11月份的降幅17.9%;實現貿易順差389.8億美元,低于11月份的400.9億美元。高盛指出,中國進出口數據的疲軟主要反映了國內外需求的低迷和商品價格的下跌,預計未來幾個月內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將繼續存在,因此進出口增速可能會進一步放緩。作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大國,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高達20%左右,很難想象國內經濟能領先出口市場回暖。中金公司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中國歷史上兩次由于出口不景氣造成產能過剩和通縮,均長達近兩年;本次在外需惡化程度史無前例、國內房地產等內需增長點也不景氣、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作用也較以前弱的局面下,產能過剩將比前兩次通縮時期更為突出,其消化之路也將更為漫長。與此同時,12月貨幣及信貸指標的突然飆升,亦為中國長期的經濟前景蒙上了陰影。高盛認為,貨幣和信貸之所以強勁增長,主要是因為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競相提前集中放貸以確保對政府主導的大型投資項目的貸款,同時政策放松使企業和居民更易獲得正式的銀行貸款,另外可能有部分商業銀行出于窗口指導措施采取非正規手段使貸款數據表現虛高。張新法亦承認,“我們對此還不能表示完全的樂觀,因為現在尚無法觀察到央行公布的貸款數據的詳細情況。”他指出,如果貸款仍是以票據融資為主、且發放主體是政策性銀行的話,那就表明商業銀行的放貸心態仍比較謹慎,今后貸款能否出現持續的實質性增長就還有待觀察。哈繼銘更指出,1993-1997年的經濟下行周期中,銀行系統在各級政府影響之下大力擴張信貸,引發了隨后壞賬高企的后果,不良貸款率幾年期間翻了一倍,其中80%的壞賬與各級政府行為推動的貸款相關。有鑒于此,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預計中國銀行(601988)業未來存在被下調評級的風險。該機構認為,如果政府過度施壓,下達指令性的貸款要求,則會改變銀行原本的信貸流程和信貸標準;而這兩者在過去評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在定性因素上做出重大退步,則會加重信用風險,也會削弱過去市場認為進步的信心。高盛預計,將于下周公布的中國第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會從第三季度的9.0%進一步放緩至6.5%,這意味著2008年全年的GDP增速可能在8.8%左右,遠遠低于2007年經修訂后達到13%的增速。??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