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賴靜禹 新加坡報道
高盛2008年12月15日公布的財報顯示,截至2008年11月28日,高盛年度凈收入為222.22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的459.87億美元減少52%。其中,因投資中國工商銀行導致浮虧4.46億美元,2007年同期,該數額為浮盈的4.9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工行導致的虧損記錄在第四季度的金額為6.31億美元,高于全年總損失。
談到虧損的原因,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認為,“第四季度的業績反映了非常艱難的運營環境,包括各級資產估值的大幅下跌!
雖然目前披露的信息中都沒有反映出高盛最近的現金流狀況,但其他投資銀行在出現首度虧損后都發生了現金極缺的情況,令人不得不懷疑高盛會否重蹈覆轍。
遠水未解近渴
在首度出現虧損、未來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高盛是否如其他金融機構一樣,需要變賣資產自救?如果是這樣,是否會變賣在華資產?變賣在華資產的遠水是否能解近渴?
國內某外資銀行資深財務人士黃女士對本報分析說,根據中國的外匯管理制度條例,若高盛要將套現得來的現金轉移到國外,將面臨不少操作困難。
首先,外匯管理制度條例中規定,境外金融機構能匯出國外的資金只能是所獲利潤部分。對于高盛來說,套現得來的現金中,只有扣除掉成本后的利潤才能匯出去。以西部礦業的案例為例,則能匯出的金額只有套現總金額的一半左右。
其次,中國嚴格的外匯管理機制要求,大額的匯出款必須經過有關部門審批,其過程將花費不少時間。如高盛總部出現現金緊缺的情況,時間將是一個關鍵問題。
再次,根據國內的法規,境外機構在華投資所得利潤,如不在中國進行再投資而需匯出國外,將被征收相應的企業所得稅。這對匯款出境的企業而言,是不小的利潤損失。
而據黃女士介紹,如果出售的是在香港上市的H股,則便利很多,不會有上述的諸種難題。
有可能減持工行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資深投資分析師程先生同意黃女士的意見,認為高盛若真要套現匯錢給美國總部,減持H股是更好的選擇。他預測,高盛近期內減持工行H股,是相當有可能的事情,現在之所以還沒有采取行動,很可能是因為“沒溝通完”。
程分析師稱,境外機構投資者減持中資銀行,并非因為看空中資銀行的未來前景,而主要是因為其母公司的資金壓力造成;而且,冒著與中資銀行和中國政府搞僵關系的風險,也不是境外機構投資者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各機構一直都否認減持的傳言。
更重要的是,這些減持行動必須要事先與中方的股東溝通和協商。程分析師認為,高盛到現在還沒開始減持,很可能是因為“還沒溝通完,沒排上隊”。
可以說,境外機構投資者要賣出所持有的中資銀行股票,最需要的是與中方股東方的協商和配合。雙方也有合作的需要:一方面,中方股東不愿意看到大規模減持導致的股價大幅下挫,影響各方對中資銀行的信心;而同時,股價的大幅下挫更無疑會給減持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