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和民
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通過經濟發展夯實生態保護的物質基礎,以生態保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逐步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注重規劃引領。近年來,廬山區制定完善了三類重點規劃:一是主體功能區規劃。結合獨特區位,確定把16公里長江沿岸作為發展新型工業的主戰場,把廬山、鄱陽湖周邊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的承載地,把核心城區圈作為發展商貿物流業的大平臺。二是產業發展規劃。工業發展按照“集中、集約、集群”的原則,主攻沿江工業板塊和新材料、重化工、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產業;商貿發展按照“區域物流節點、城市商貿中心”的定位,完善城鄉聯動的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城南、十里、濂溪三大商業片區以及建筑建材、花卉苗木、旅游商品三類專業市場;旅游發展巧用“廬山牌”,打造山水旅游新品牌、宗教旅游新看點、城郊休閑旅游新名片。三是村鎮建設規劃。中心集鎮以環廬山公路為弦線,著力把5個重點集鎮打造成人口集聚、環境優美、產業突出、各具特色的環山明珠。
著力抓好項目。抓經濟、保生態、促和諧,項目是有效載體。一是工業項目設立“綠色門檻”。嚴格項目引進的環保標準,積極引進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目前,全區已引進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二是生態項目擦亮“金字招牌”。精心維護鄱陽湖、廬山兩塊金字招牌,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及旅游業。三是事業項目營造“和諧家園”。財力支出向農村、困難群眾和社會事業傾斜,建設一批安民心、暖民心的社會事業項目,為促進社會和諧提供物質保障。
堅持重在建設。加大生態工程建設力度,促進生態保護從被動到主動、從治標到治本、從單向到互動的轉變。一是抓百里果業建設。充分利用環廬山、環鄱陽湖周邊“四荒”、“四邊”資源,發展農業產業帶,構筑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的環廬山綠色屏障。二是抓公共設施建設。從農村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入手,加強農村環衛設施建設。三是抓平原綠化建設。按照到201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4.5%的目標,抓好城區、鄉鎮、農村以及基礎設施、工業園區等的綠化工作。
實現良性循環。經濟發展為生態建設積累了財力,生態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著條件,并帶來多項直接的利益回饋。一是生態效益回饋——宜居。目前,廬山區農村空氣及地表水質量保持國家一級標準,人居環境達到一流標準。二是社會效益回饋——宜業。優美的城鄉環境是吸引客商投資置業的重要因素,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富裕百姓提供了良好條件。三是經濟效益回饋——宜游。環鄱陽湖、環廬山周邊干凈整潔、綠色環保的形象,促進了鄉村旅游持續升溫和周邊農民增收。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