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這30年”系列征文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街道天山三村居委會主任 張雅玉
不知不覺中,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我1977年10月被分配到上海第十一織布廠當了一名紡織女工。上世紀90年代初,我所在的織布廠倒閉,很多老同事轉崗到了公交公司和市容單位工作,和他們比起來,我算是走了一條“通向人生更高境界”的道路,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實現了我人生最大的理想。
做紡織女工的時候,在師傅的帶領下,我一門心思鉆研技術,達到了1分鐘可以打56個結的專業技術,被提拔為車間教練員。與此同時,我沒有放松學習,堅持讀書、看報。視野開闊了,人生的判斷就會更準確。從書報中,我了解到在德國、日本以及中國香港這樣的發達地區,社區工作正紅紅火火地興起,發展迅速。慢慢的,我就萌發了做一名社區工作者的念頭。
我的社區工作是從上海市長寧區遵義路玉屏居委會開始的,具體職務是調解主任。當時我的工資只有300多元,相當于原單位的一半,而且,從國營企業到集體單位的心理落差也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過來。但是,我有自己的信念,也喜歡這份工作,既然時代給了我這個機會,我就要把它用好。在后來的工作中,我在解決鄰里糾紛和老城區改造的矛盾調解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多次被有關部門評為“先進調解員”。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1996年上海市城區工作會議之后,從中央到上海市委、市政府都前所未有地加大力度開創社區工作新局面,居委會的地位空前提高,居委會建設和發展逐漸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那時起,我的月收入從原來的300元提高到1000多元,而且每年遞增,達到現在的4000多元。
在改革開放時代,我選擇了社區工作,這對我本人和家庭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07年,通過置換,我們全家搬進了109平方米三室一廳的理想住房,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女兒考上上海大學選擇了行政管理專業,大四就被學校公派到日本留學,現在她找到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工作。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像我們這樣的普通家庭,尤其是工廠倒閉后的下崗職工,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實在是難以想象。
我最大的幸運就是抓住了改革開放機遇,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原來初中畢業,1996年上海市城區工作會議后,我被選送到長寧區社區學院補讀了3年高中,后來又讀了3年大專,成為行政管理方面的“科班出身”。完成了知識結構的積累,做起社區工作來,就更加得心應手。對于改革開放,我充滿了感激和感恩,這使我全身心投入城市最基層的社區工作,6年前,我就把家里的電話號碼對轄區居民公開,個人開通了針對居民的溝通熱線,24小時為居民排憂解難。力所能及,我很快樂。
2007年底,我光榮當選為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意識到自己更應該認真履行職責,熱情參政議政。在2008年1月舉行的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我提具了7個書面議題,其中《政府應盡快投入資金,增量上海120救護車》的議題受到韓正市長的肯定。
2008年11月,我以“長寧區黨建工作金獎”獲得者身份,到香港考察了半個月,進一步開闊了眼界。談及過去的30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人生不能停止學習。只要我們善于學習,抓住機會,完全可以創新人生,成就未來。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