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剛
進入新一年的美國金融業進行著新的洗牌。獲得政府擔保和救助后的花旗集團已改變其在銀行業版圖上“全能選手”的定位,欲剝離其旗下經紀業務部門美邦(Smith Barney)與摩根士丹利成立新合資機構,這不僅預示花旗集團正在努力“減肥”,而摩根士丹利投行“巨無霸”的地位也將更加穩固。
大摩或將支付30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昨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花旗集團正在和摩根士丹利進行談判,談判最早將在本周獲得結果。而彭博社亦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摩根士丹利可能將付給花旗集團30億美元的價格獲得對新合資機構的控制權,以挑戰并購了美林的美國銀行的地位。
該消息人士稱,摩根士丹利可能會獲得新機構51%的股份和未來3~5年的新發股票認購權。此外,新合資機構的管理人也可能將落到摩根士丹利現任合作主席James Gorman的身上,而新機構暫時將命名為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預計在成立后將聘請22000名經紀業務人員。
該人士還表示,這項合作不僅給在過去4個季度虧損200億美元的花旗集團帶來獲得資金的好處,還給摩根士丹利帶來了更多的手續費收入和潛在銀行客戶。
但也有分析人士對這一交易以并不看好,Greenwood Capital Associates LLC的基金經理Michael Nix稱:“這項交易將給花旗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目前花旗正在進行去杠桿化的融資活動,而Smith Barney正是比較有價值的一個部門。同樣,交易也給摩根士丹利帶來了不少影響,摩根士丹利需要重新審視怎樣更好地平衡各個業務分支。”
大摩花旗各取所需
但從長遠來看,這一合作確實對兩家機構乃至美國金融業的意義重大。在花旗集團內部早就有高管對于當前的“全能銀行”運營模式過時的看法,甚至一些關鍵管理人員對之前強調“全面協調”的花旗構架提出質疑,這使得出售重要經紀業務分支的決定在花旗管理層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縱觀花旗全能化銀行之路,不可謂成功。此外,銀行業分析人士也把花旗集團各部門、各業務之間條塊分割嚴重、缺乏統一協調等問題當做花旗未來發展的桎梏,因此花旗此次“瘦身”可能更有利于其業務的開展。
但上述消息人士證實,花旗出售其經紀業務分支最直接的好處是讓2009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更加好看,“這對第一季度是否能夠盈利意義重大”。而在本月的22日,花旗將可能報告2008年的第四季度虧損,分析人士預計損失將達到41.4億美元。
而對摩根士丹利來說,此次交易的意義更是不小。根據當前獲悉的條款,摩根士丹利將獲得新機構大部分股份和控制權,而在未來通過購買更多的股票更有可能完全將其吞下,這使得摩根士丹利未來完全有能力超過之前吞并美林的美國銀行在美國投行業務中的地位。在獲得轉型銀行控股公司之后,摩根士丹利不僅是在開拓“商業銀行”業務,更是通過和花旗的合作守住并擴大了之前戰場。
Aite Group的分析師Alois Pirke稱,這將更有利于和其他的證券公司競爭。他甚至預計,這筆交易也有可能促成未來兩家銀行完全的合并。“摩根士丹利需要存款,最后的目標可能是兩家銀行的整體合并。”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