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 商灝
放眼當前的中國經濟,外部需求下降直接影響企業生存,出口萎縮成第一大患;內需不足卻有歷史成因。積極財政政策對市場的刺激作用正受質疑,貨幣政策是否仍需繼續寬松甚至呈“激進”態勢,近來更是爭論不休。知之者謂其心憂,不知之者謂其何求。激進降息究竟為什么?
縱觀央行降息歷史,激進降息早已有之。自1980年代中期央行正式開展貨幣政策操作以來,單次降息幅度超過0.27%的情形共出現過12次,其中6次是出現在1997年-2003年間的通貨緊縮時期。可見央行曾采取過的降息行為的激進程度,不僅超過了美聯儲,也超過了英格蘭銀行。
歷史的經驗顯示,自1996年開始的刺激經濟增長、數次降低利率的寬松貨幣政策,卻也是造成后來市場資金充裕、信貸暴增、投資趨熱、資產價格上升之重要因素。
人們已經看到,低利率政策導致經濟持續處于粗放型低效率狀態,導致錯誤投資,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亦不利于國有企業、金融機構提高效率;依靠低利率政策來創造短期經濟繁榮,一旦需求難以為繼,整體經濟將不可避免偏離持續發展軌道。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低利率政策已經走入了死胡同。雖然銀行最早也是最明顯感受到巨額資金的運用壓力;雖然低利率政策才是造成房地產價格一路飆升的真正“罪魁禍首”;雖然低利率政策是造成目前產能過剩的最大原因;雖然許多權威人士已經認識到,過低利率不利于國家經濟,但一直以來,貨幣激進主義者卻給貨幣主管機構以強烈的暗示:利率才是穩定經濟波動的最重要手段。
人們注意到央行副行長易綱最近曾公開表示,由于中國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國和日本,因此中國貨幣政策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但若相比于歐美,則中國降低利率正面效應更少,負面效應更多。央行和全世界一起降息,從政治上考慮,的確是很重要的。然而低利率有很大問題,那就是成本低會讓企業熱衷賺快錢,而成長起來的多是低效率的企業。
當然,我們應該堅信政府的刺激經濟政策最終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國務院已經頒令,大部分投資必須于今年春季的“兩會”之前落實。有鑒于此,刺激方案的影響或將在今年第二季度顯現。
不過,悲觀的人士認為,真正的復蘇可能要等到2010年才能出現,在未來一段時間,經濟仍將處于最困難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在今年被寄予更大期望。
但一些信息卻也顯示央行將維持小幅降息的政策。而考慮到國際資本流動方向,央行對激進降息將非常謹慎。出于穩定資本市場的考慮,央行在未來幾個月的降息力度,可能不會超過去年下半年。另外,國家經濟還需要面對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問題,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應正在弱化。
就像熊彼特說的那樣,“經濟蕭條不是可以割掉的扁桃體,而是起伏有致的心跳”。央行的義務是保證流動性充裕以及防止擠兌等惡性恐慌,而不應當過分成為刺激總需求和維持經濟增長劇情中的主角。
代表工業品出廠價格的PPI指數,在最近的兩個公布期出現了大幅回落,其變化從表面上給人們以經濟將會快速下滑的感覺,但也許我們更應看到PPI指數的回落,并非全部因為價格壓力由消費品部門倒逼至生產部門。同樣存在另一可能,便是生產企業的上游,即資源、能源價格的回落增強了企業的競價能力,價格回落并不代表企業必然加大虧損。從數據上看,經歷了幾個月的進口放慢,企業的各種高價資源的庫存已經大幅減少,國際資源產品價格的回落已經體現在企業生產成本之上。對于PPI數據的變化,我們或許應持更客觀的態度而不是渲染危機。
所以,PPI指數預測的趨勢未必準確,而主張以激進降息的貨幣政策影響需求的路徑也不清晰。因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固然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還貸成本方面的好處,但如果外部需求未現大變化,企業經營困難將始終存在。而房地產業可能才是受惠于激進降息政策的最大贏家。人們業已注意到,受市場預期降息的影響,地產股8日出現快速反彈,早盤一度大跌2.3%的萬科快速翻紅,中糧、金地、保利、招商、金融街等主流地產股都紛紛上漲,成功飄紅。
經濟大蕭條的共有特征是有效需求不足。那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貨幣供給不足還是居民的自發需求不足?中國當下的經濟趨勢已經顯示,放松貨幣對促進需求難有直接影響,寬松的流動性短期效果有限,卻可能給經濟造成長期隱患。自發需求受到壓制也許更能解釋目前的危機,因此,內需的拉動或需更深入更廣泛的社會變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