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智健 江蘇無錫人,1942年1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畢業于天津大學,主修電力工程。
1978年移居香港,創辦愛卡電子廠,任董事總經理;并創建惠達利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在美國從事電子技術開發的風險投資,卓有收獲。
1987年初,出任中信(香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到任伊始即策劃收購國泰航空12.5%股份。繼之收購港龍航空46%股份,邀太古、國泰參股,兩個月后,港龍轉虧為盈。1990年收購泰富上市公司,隨后易名為中信泰富,任董事局主席。
即將到來的2009年農歷春節,對于曾經的中國首富、香港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榮智健而言,注定是一道坎兒。
在香港,榮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0267.HK)被戲稱為紫籌股。之所以有這個奇怪的稱謂,是因為中信泰富連年業績優良,被視為藍籌股,而同時由于榮智健背靠中信集團,又被看做紅籌公司,紅色配上藍色,自然就是紫色。
但恰恰是這個被認為最安全的公司,在2008年年末曝出了驚天虧損的新聞,榮智健星夜飛往北京求援。這個習慣了勝利的榮家后代,這一次,栽倒在澳元的累計期權交易之上。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亞西部經營著一個鐵礦,為此,公司需要以澳元購買設備和供應品。為了對沖外匯波動風險,從去年起,中信泰富開始購買澳元的累計外匯期權合約。
中信泰富購買的澳元累計期權合約共90億澳元,根據合約,中信泰富可以行使的澳元兌美元匯率為0.87,即當澳元兌美元匯率高于0.87時,中信泰富可以0.87的匯率獲得澳元;而當匯率低于0.87時,中信泰富仍必須以0.87的高匯率兩倍買入澳元,直到2010年。
而事實卻是,澳大利亞在這次金融風暴中根本無法獨善其身。9月和10月,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連續兩次降息,后一次的降息幅度達到100個基點,這是其繼1992年經濟蕭條以來的最大降幅,澳元大幅跳水,持續貶值,目前已跌至0.66美元,跌幅超過30%。
9月初,中信泰富似乎察覺到合約的風險所在,于是中止部分合約,實時損失8億港元。而按照目前澳元兌美元的匯率計算,中信泰富手上尚未中止的合約,賬面損失高達147億港元。也就是說,中信泰富在這次外匯衍生品交易中損失已經達到155億港元。
2008年,中信泰富損失澳元,巨虧155億港元,香港和內地一片嘩然。榮智健也因此成為新聞人物。
轉過年來的1月2日,中信泰富發布公告確認,香港證監會對該公司展開正式調查,調查對象包括董事局主席榮智健在內的17名董事。僅僅一天之后的1月3日,《福布斯》推出2008全球富豪“身家縮水榜”,榮智健不幸入圍,身價從2008年的30億美元狂跌到現在7.5億美元,縮水75%。
事件發展到今天,有兩大疑團有待解開:其一,香港證監會將會如何處理包括榮智健在內的中信泰富的董事們;其二,榮智健會不會因此丟掉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職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007年,全球資本市場上演了一波大牛市行情,香港的部分央企長袖善舞,賺了個不亦樂乎,一貫以實業作為立家之本的中信泰富也坐不住了,開始試探著進入金融衍生品市場。
正好中信泰富在澳洲有鐵礦開發項目,為了保證這個項目的收益不受國際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中信泰富在2008年開始介入澳元、歐元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收益總是和風險成正比,中信泰富拿定主意要做澳元、歐元的多頭,因此與上述銀行簽訂的也是“不平等”協議。
消息曝光后,中信泰富股價一度暴跌七成,市值損失也超過200億港元。與此同時,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也被爆出有大額的匯兌損失,在香港上市的央企公司成為H股拋售對象。
那么,誰來為這比巨額虧損買單呢。
2008年12月24日,中信泰富的老東家中信集團伸出了援助之手。這一天,中信泰富發表公告稱,中信集團已注資15億美元,擬訂進行的有關認購穴及轉換雪可換股債券及約務更替的交易已經完成。在這次注資之后,中信集團對中信泰富的持股比例從之前的29%增至57.6%。各界普遍認為,從今往后,中信集團將會大大加強對中信泰富的監管力度。
事情至此,還沒有完結。2009年剛一開始,榮智健等17位董事被香港證監會調查的消息就傳了出來。有市場分析師認為,榮智健等17人被香港證監會調查,或許與公司延遲公布巨虧消息并存在內幕交易有關。
果真如此的話,榮智健等人是否會受到處罰,就頗為引人注目。據悉,榮智健表示,公司相關人員進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時候,是瞞著他進行的,他不知情。內地也有法律界人士撰文認為,榮智健不該為此事負責,或者責任不大。
中信泰富事件,也給其他企業敲響了警鐘。在這種災難性的后果面前,類似的商業機構實在有必要針對衍生工具業務的特點,建立專門的風險內部控制機制,改善公司的結構,完善操作程序,分清套期保值與投機的差別,嚴格控制投機交易等,從而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但重新站起來的中信泰富,也許將與榮氏漸行漸遠。從留下“固守穩健、謹慎行事、決不投機”訓誡的榮熙泰算起,榮智健是榮家的第四代傳人。這一跤摔得夠重,也夠令人深思的。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