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齊執意要與達賴喇嘛會見,中國政府反應強硬,推遲了在本定于12月初舉行的中歐峰會。雪上加霜的是,歐盟反傾銷委員會12月3日決定對產自中國的鋼鐵緊固件產品征收高達63%到87%不等的反傾銷進口關稅。中歐關系跌入低谷。
“整體上,歐盟和中國都希望能保持雙邊的友好關系。但是,從中國的角度講,法國總統薩科齊同意會見達賴喇嘛的舉動傷害了中國的感情。中國為了表達這一失望,因此拒絕參加中歐峰會。”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政治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駱思典(Stanley Rosen)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分析道。在他看來,中國此次表現強硬的另一層含義是,“全球金融危機讓歐美遭受重創,但是中國卻站在一個較好的位置上。歐美需要中國的幫助,中國則把握更多的主動權。”
在中歐關系遇上波折時,新一輪中美經貿戰略對話12月4日在北京舉行。與以往對話上美方力壓人民幣升值、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等“壓力”呼吁不同,此次會場上吹起了和煦的風。美國人說話的嗓門沒有那么大了,雙方平穩的經貿關系與中歐之間的矛盾反差頗大。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意識到中國不斷上升的經濟影響力。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兩國是否能在新的角色中和平共處呢?
“中國對它的全球經濟實力的有很清楚的認知,也很明白自己的責任。問題是,中國對自己的國際角色還猶疑重重,”英國倫敦著名智庫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中國問題專家克利·布朗博士(Kerry Brown)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評論說。
身處華盛頓,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蓋瑞·豪夫鮑爾(Gary Hufbauer)則相信:“從我已經看到的,中國在尊重世界金融秩序方面做得還是非常負責任的。因為一個穩定的世界經濟符合中美雙方的利益。只要度過了這場金融危機,我相信雙邊關系是和平的。”
歐盟在中國的天秤上太輕了?
在人權問題上頗為固執的法國總統薩科齊12月6日在波蘭出席波蘭前總統瓦文薩(Lech Walesa)獲諾貝爾和平獎25周年紀念儀式期間,按預先安排會見了達賴喇嘛,觸碰了中國敏感的神經。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立即召見了法國駐華大使蘇和(Herve Ladsous),并就此事“提出嚴正交涉”,同時,延續了10年的中歐峰會被無限期推遲。
“很不幸,中國決定退出中歐峰會。其實,歐盟27個成員國并不是每一個都認同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做法。”布朗博士遺憾地說,“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也許當法國換了總統,事情就會好辦一點。”
中歐貿易在2001年中國入世之后迅速發展,在2000~2005年成倍增長。今天,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中國則是歐洲對打的進口國。2007年,歐盟產品對華出口額高達716億歐元,歐盟從中國的進口額達到2308億歐元。同一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額相當于中國全球出口總額的23%。
正因如此,薩科齊的“任性”連累歐盟損失巨大。看似偶然的事件在布朗眼中卻隱含了中歐之間深層的相互認知問題。
“這樣的舉動說明,中國并沒有認真將歐盟視做國際政治中的一級。”布朗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這也是歐盟的失誤。它沒有把一個地區實體的形象對外界真正樹立起來。因此,對中國政府而言,這似乎是個復雜的組織,即使中國人最近已經更加努力地去理解歐盟究竟是什么。如果這次事件發生在美國身上,中國很可能不會就這樣離開峰會。”
駱思典也認為,在中國的天秤上,美國的國際地位的確比歐洲重。中美關系近期非常親密,二者甚至在軍事領域也進行了很多交流和合作。相對地,歐盟雖然也是全球重要的一級,但是比不上美國,因此在與中國交往時往往沒有美國那么硬氣。
然而,受訪的專家并不認為歐洲與中國的貿易、政治摩擦會長期破壞二者的關系。布朗說:底線是,中國不可能忽視歐盟,歐盟也不可能忽視中國。在2009年,特別是全球遇上共同的經濟問題時,中歐雙邊必須攜手為彼此找出一條出路。
駱思典則指出,歐洲國家之所以最近舉起反傾銷的“大棒”,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是要表達自己的聲音,讓中國知道他們有自己的經濟、政治考慮,表明自己的態度。“當然,他們最終會顧全中歐友好的大局,重申中國在雙邊貿易和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對華建立長期的友好”。
歐盟對中國產螺釘和螺栓施以懲罰性關稅法案是有史以來針對中國的最大反傾銷案表決之一,據說將影響到中國80萬人的飯碗。身為貿易專家,豪夫鮑爾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表示了他的擔憂:“就像美國人一樣,歐盟的領導人也越來越不滿中歐之間的貿易逆差。我想,2009年情況會更加糟糕。我曾建議并希望11月15日召開的G20能發表聲明,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是,這要求中、歐、美三方的領導有更強的權威和能力。如果2009年4月的G20峰會沒有達成這樣的協議,國際貿易的前景將是灰暗的。”
為求援,美國對華放軟身段
當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12月5日在北京落幕時,中美代表均盛贊這一機制的生機和活力,而沒有提到多少人民幣匯率要繼續升值,中美貿易逆差過大等問題。氣氛之所以如此和諧,是因為美國財長鮑而森有自己的“小算盤”,按駱思典的話說,這是有政治原因的
“SED是美國財政鮑而森力主張發起的。在兩年的對話中,鮑爾森并沒有實現美國政客們對他的期望,減少中美貿易逆差,迫人民幣大幅升值,更廣泛地打開中國市場。因此,華盛頓對他及SED微辭頗多。因此,在他卸任之前,鮑而森借最后一次SED之機希望表達的意見是:雖然這個對話機制讓美國得到的實惠有限,卻建立了中美經貿交流的重要平臺。SED本身是有價值的,他希望未來的奧巴馬政府能延續這一機制,”駱思典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解釋說,“一句話:SED雖然沒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它的積極意義是可以感知到的。
既然目的不同,美方此次對中國的口徑也較為緩和。因此,我們看到了不太協調的景象:中歐關系遭遇坎坷,但中美關系卻發展穩健。
“我想,奧巴馬上臺后,會延續SED的對話機制。畢竟,經常與中國官員見見面總比不見面要好,”駱思典說。
在鮑爾森即將下臺時,對華放低姿態是個明智的選擇。同時,從美國媒體對此次對話的報道看,中國剛剛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既然美國需要中國在金融危機是伸出援手,底氣自然更不足。
駱思典回顧說,“想當初,日本汽車業獨領風騷時,布什總統一上任,就跑去日本談兩國汽車零配件的問題。奧巴馬上任后,很可能會對中國更加客氣。”
然而,美國民主黨身后向來有美國工會組織的巨大身影,普遍的觀點認為,一位民主黨總統的掌權很可能導致美國在貿易、人權等問題上進一步為難中國。但今時不比往日。駱思典認為,在金融危機的語境下,奧巴馬不會這樣做。他從來都是為比較溫和的政客。
豪夫鮑爾認同這一看法,但同時指出,2009年,所有的事情都取決于奧巴馬政府政策立場。
“我們能期待新上任的美國貿易代表--很可能是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眾議員澤維爾·貝科拉(Xavier Becerra)能作出強有力的聲明,但是核心點取決于行動。”豪夫鮑爾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美國是否會向WTO申訴中國?美國財政部是否會給中國貼上‘貨幣操縱者’的標簽?美國是否會對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增加新的限制,現有的配額即將于2009年1月1日到期。奧巴馬政府會不會支持‘鮑克斯/格萊斯利’法案(Baucus/Grassley--有關于反中國匯率操縱的法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我不希望這樣,中美貿易關系將步入冰霜期。”
中美將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攜手
金融危機讓國際匯率市場變得異常敏感。在歐美國家為救經濟紛紛降息的時候,人民幣在12月初的一周中連續幾個交易日跌停,貶值幅度接近1%。截至12月8日,人民幣中間價繼續回落27個基點,貶值趨勢仍在繼續。
自從兩年前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以來,這是首次大幅貶值。一些美國人開始懷疑中國插手操縱,但中方則否認了這一點,并表示,她并沒有改變貨幣政策。對此,受訪的專家們有不同的理解。
駱思典認為,這一輪貶值更像是國際市場的波動。最近,一向比較堅挺的歐元也相對美國貶值了。另外,中國持續購買美國外債,自然會造成美元價值升高。豪夫鮑爾則覺得,人民幣貶值是中國政府在進行試探。但他并不認為,中國會任由人民幣大幅對美元貶值而不管,因為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仍是負責任的國家。
金融危機既是災難,也是機遇。中國的經濟肌力就在這個機遇中不斷伸展著。2008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放緩,全球各地的原材料供應商立刻感到了切膚之痛。而中國公布了4萬億人民幣的救市方案后,各國則拍手稱慶,希冀能從中國的經濟強心針中得到發展的動能。同樣,這一輪的人民幣貶值似乎違背了美國的意愿,仿佛更張顯了中國經濟的獨立性。
然而,按經濟學家們的推測,中國經濟的規模尚不足以獨力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中國的人均收入僅排名世界第100位,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只占全球經濟的6%。即使是按購買力平價指標衡量,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所占比重也只有10%左右。歐美、日本仍是支撐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雖然中國的地位提高了,但仍無法完全卻代美國的經濟分量。因此,未來的世界經濟仍需中美攜手合作。
“金融危機讓G8首腦俱樂部擴張成G20。美國的經濟衰退可能要延續到2010年12月,中國的制造業也受到打擊,何時能恢復元氣尚難預料,”駱思典分析說,如此語境下,中美中美之間的伙伴關系對挽救危機十分重要。雖然中國的崛起是重要的,但是仍有需要美國的地方。
李焰,《華盛頓觀察》2008年第47期,12/1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