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汽車三巨頭正面臨著破產危機,工人紛紛被解雇。而正取代通用汽車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商的豐田也給華爾街帶來了令人窒息的消息:該公司預測將面臨自1938年以來的首次經營虧損。公司總裁渡邊捷昭明年可能“下課”的傳聞也充斥于財經媒體。
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豐田在美國的銷售量下降明顯。最近幾年,豐田在美國成長迅速,有七大流水線組裝工廠,并于2005年在得州建立了一個生產輕型卡車的流水線,目標是打破美國汽車三巨頭在這一領域保持的最后優勢。可惜,這一系列擴張趕在了最壞的時刻。隨著美國經濟的走低,輕型卡車和豐田最近剛上馬的SUV都停在車行里賣不出去。所以,在這一壞消息到來之前,豐田在美國已經開始急劇削減生產規模。
然而,美國的各大媒體都注意到,在一系列關閉、停運的過程中,豐田的全職雇員一個也沒有丟掉工作。公司把閑著沒事的工人組織起來培訓:怎么更安全地操作生產工具、怎樣提高產品質量、怎么和來自不同背景的同事和諧相處,等等。有的職工則在廠房里搞清潔,在當地社會美化環境,甚至幫助扶貧、為受颶風襲擊的災民和無家可歸者提供各種救濟。他們干這一切,都是拿著豐田的全薪。與此相對照,美國的汽車公司工廠一關門、流水線一停運,就順理成章地解雇工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教授Robert M. Solow曾經指出,日本公司采取終身雇傭,老板知道無法解雇工人,因而就圍繞著工人一生的生產能力來對之進行培養。美國老板則一停產就解雇工人,知道工人不會給自己干一輩子,自然也不舍得花本錢。結果,日本的勞工素質高于美國,其制造業也更有競爭力一些。
最近美國汽車三巨頭的危機使許多人評論說都是因為汽車工人的工資福利太好,使得美國車不具備競爭力。勞動力成本當然對競爭力有非常大的影響,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汽車業興旺發達之時,日本工廠的低薪還有些優勢;但是,在百業蕭條之際,不解雇工人的日本廠家,優勢則變成了劣勢。按這個道理,豐田如今的麻煩應至少不下于美國的三巨頭。為什么事實正好相反?
汽車在美國是種生活必需品,會自然折舊。美國人可以勒緊褲腰帶幾年不買車,但最終舊車還是要換,市場需求會出來。而且,汽車看似普通,技術競爭卻十分激烈。比如豐田的混合動力型車的走紅,對其戰勝美國三巨頭的作用,恐怕要超過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這也是中國的廉價勞工并沒有使中國車像中國服裝那樣主宰全球市場的原因所在。如今美國汽車業內人士都紛紛估算,等這一波經濟衰退過去、汽車業反彈時,先拔頭籌的恐怕還是日本車。所以,我希望中國的制造業在經濟衰退時不要錯誤地總結經驗教訓。好的企業,靠的是素質優良的職工、超前的技術和一流的管理。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有持久的動力,就必須懂得如何對勞動力本身進行投資和培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