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施云
這是自1933年大蕭條以來華爾街最巨大的制度轉變
2008年9月中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兩大投行巨頭承受著更重的壓力,他們必須令投資者相信自己能夠挺過這場市場動蕩。
美林、雷曼、貝爾斯登這些經歷過大蕭條的美國著名投行終究還是倒在了2008年的秋天。對于華爾街五大投行中僅剩的兩家投行翹楚——摩根士丹利與高盛來說,這無疑是當頭棒喝,他們的處境也岌岌可危。
股價的下挫讓投資者正變得越來越緊張。一些人認為,無論高盛首席執行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和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長麥晉桁(John Mack)是多么善于管理。兩家投行都必須采取重大舉措避免遭受同樣的命運。
在這樣一個充滿恐懼和懷疑的市場環境下,曾經玩弄市場于股掌間的華爾街投行們會發現,他們最終可能不得不做此前完全想象不到的交易。
一旦市場對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這樣的金融公司失去了信心,他們也就失去了客戶、交易伙伴,并將以令人驚奇的速度失去生存能力。據知情人士說,2008年9月19日當周,摩根士丹利的優質機構經紀業務就流失了大約1/3的資產,因為客戶紛紛考慮將資產轉移到普遍認為比較安全的大型商業銀行。
這家有著73年歷史的投行股價在一周之內下跌逾40%,不得不進入并購談判中。
麥晉桁開始游說美國政府制定措施阻止市場對該公司及其他金融類股的賣空行為。
摩根士丹利有數個選擇,包括全盤合并,以及大量出售少數股權,以提高投資者信心。
與此同時,摩根士丹利還致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匆忙提出了轉型為商業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麥晉桁希望能迅速簽署文件以恢復市場信心。
麥晉桁還與參議員、監管機構人士以及白宮幕僚長博爾頓(Joshua Bolten)進行會談,試圖通過他們遏制空頭們的操縱行為。
對于賣空行為,很多華爾街人士是愛恨交織。多年來,包括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部分人士在內的不少金融界人士都支持賣空行為,希望借此提高市場的效率。他們的想法是,賣空可以讓那些估值過高的股票回歸到更現實的水平。
但如今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麥晉桁與高盛集團首席執行長布蘭克費恩進行了多次談話﹐討論如何降低賣空者的影響。他們表示需要新的應急規則,以防止市場上投資者濫用它們股價下跌的機會來獲利。
他們知道,如果呼吁對這種流行的投資策略實施限制,自己將不得不面對憤怒的客戶,但他們如今必須限制濫用賣空以保護自己。
華爾街終結
為了防范華爾街危機波及到兩大重要金融機構,2008年9月2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采取了一項非同一般的措施,批準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從投行轉型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評論人士認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作為投資銀行的結束標志著華爾街大型投資銀行主導的歷史時代已經過去。源于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投資銀行模式已經被推翻,長久以來人們所熟知的華爾街將告終結。
這樣,長久以來人們所熟知的華爾街——一群從事證券買賣、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同時比從事儲蓄和貸款業務的傳統銀行受到更少監管的獨立經紀公司——將告終結。
來自美國的市場人士評論認為,這是自1933年大蕭條以來華爾街最巨大的制度轉變。性質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將被允許經營商業銀行業務,可以吸收存款,以支撐搖搖欲墜的投資銀行業務。
在市場繁榮時,借來的錢會幫助公司實現創紀錄的收益。投資者極少表示擔憂。現在,杠桿丑陋的背面顯現出來了,大規模的沖銷將投資者對華爾街風險管理機制的信心破壞殆盡。
銀行控股公司
摩根士丹利與高盛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獲批并非意味著其投行與交易業務會發生變動。業內人士指出,這兩家公司在較長的時期內已擁有相關銀行業務,例如次級抵押貸款業務與其他涉及商業銀行的活動。
成為銀行控股公司,這是繼美國政府提出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之后令市場壓力緩和的又一舉措。新身份意味著兩家機構將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特別是在資本要求形式上,但也促使其可以從消費者手中尋求傳統商業儲蓄。
摩根士丹利已經于2008年9月成功轉型,并得到美國政府100億美元援助資金。他們也加入到了高管放棄年終獎金分紅的行列,一切都在積極進行中。
對摩根士丹利而言﹐這一轉型可能意味著該公司全美500個零售經紀分支機構將增加ATM等銀行服務。并入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可能會是條較安全的生存之道,但這也會降低公司的靈活性。
無論如何,待硝煙散去,摩根士丹利,這個華爾街終結的見證者無疑會掀開新的歷史篇章。
從前你可能會認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最不想被稱呼的名字就是銀行。但如今不同往日,從投行到銀行控股公司這一簡單的轉變在戰術上很高明:通過成為受監管的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至少保證了它們不會遭遇與其華爾街競爭對手相同的命運。他們如今可以長期獲得美聯儲(Fed)一級信貸安排,未來還能獲得零售存款等其他融資來源。
它們新的身份反映了一種新現實。投資者失去了對批發市場融資模式的信心。政客希望銀行降低負債率。即使高盛與摩根士丹利能使市場相信它們作為獨立投行的前途,但投資者與監管者仍會堅持要求它們少用杠桿操作。不管怎樣,其回報率最終很可能還是會降到那些笨重的全能銀行的水平。
高盛與摩根士丹利是一流的機構,并將繼續根據回報率的高低,在業務范圍內配置資本。它們的新監管機構美聯儲仍認為,一家資本“充足”的銀行,其有形凈值是有形資產的20倍。至少這讓它們得以繼續運營。
如果市場重拾一些冷靜,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應會從投行業減弱的競爭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