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和鐵礦石不同,稀土資源是我國的優勢礦產,尤其是需求最多的重稀土,我們理所當然地應該有發言權,而且這種發言權要合理地處理。”12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裴榮富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裴榮富院士之所以談到“稀土定價權的合理處理”,原因在于由于國內稀土的違規開采、爭相壓價等,讓中國稀土出口時非常被動。《國際先驅導報》12月17日報道稱,作為稀土價格風向標的鐠釹產品如今只有8萬元一噸,不及去年價格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稀土,正在經歷著一場價格浩劫。
“過去的礦產價格,特別是在國內工業高速發展的階段,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國內外把價格都哄抬得特別高。但是隨著金融風暴的影響,經濟增速的放緩,礦產也開始掉價。”和大多數人一樣,裴榮富院士認為金融危機是誘發稀土掉價的一個原因。然而,在他眼里,中國稀土的價格定價權毫無疑問是在中國,而不容落入他人之手,“像中東的石油國家一樣,中國稀土具有優勢”。
進口依存度超過50%的中國鐵礦石貿易,由于經營失誤等種種原因,導致定價話語權旁落。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為何在占據全球稀土產量90%、儲量43%的情況下,中國稀土價格依然如此被動?與鐵礦石進口企業競相抬價導致巨額虧損相比,在稀土出口企業間變成了互相壓價,最終在定價權上失語。
在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看來,中國稀土行業自身無序競爭的痼疾才是這一問題最根本的癥結所在。他表示,稀土行業的現狀可以說是諸侯割據,從省一級就開始違規了。“好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廠家都去開礦、加工,價格不好就停產”。數不清的企業都在超過規定量出口稀土產品,價格隨之被壓低。而國外買家也盯上了中國企業的弱點,想盡辦法占便宜,“一張訂單滿天飛的現象也很普遍,其實訂的不多,但他們四處打聽,最后造成假相,許多供貨方都去談判,價格就下來了”。
然而,“窩里斗”導致定價權受限于他人的局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是稀土行業長期以來的痼疾。“供大于求是主要問題,將來價格可能更差,因為不少公司還有庫存。”
張安文表示,要改變這種狀態,整頓中國內部市場才是根本出路。
內部市場的整頓是改變“窩里斗”最直接的藥劑,但要徹底改變稀土產品價格這種被動局面,裴榮富院士還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訴記者:“我們要出口,但是不是直接出口未經加工的稀土礦。往深加工走才是出路。”
“中國企業惡性競爭,中國大量稀土低價出口,國外進口中國稀土深加工做成稀土產品,中國又高價進口。”裴榮富說,這是極其不合理的。中國稀土要往深里做,把中國稀土的最大優勢發揮出來。
“隨著宏觀面的調控,經濟逐漸好轉,礦產資源價格也會逐漸穩定。但是必須要和市場的需要結合起來,價格不宜哄抬過高,也不能壓價過低。”裴榮富院士說,中國工業迅猛發展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但是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才是關鍵。因此,稀土話語權的合理處理對于中國來說至關重要,我們需要保持謹慎的樂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