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秀紅
34
2008-12-22
投資者報(分析員 楊秀紅)過去近20年中,管理層的邏輯是:機構投資人是價值投資的踐行者。當公司價值被高估時,基金會理智拋售股票;當公司價值被低估時,基金會勇敢買入;這樣能把股市市盈率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尤其借助2006年~2007年大牛市的賺錢效應,以股市正規軍公募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人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壯大。
然而,基金在2007年下半年把藍籌吹上了天,令股價遠離了投資價值,并最終把股市引向了2008年暴跌的深淵——機構投資者并未起到穩定股市的作用。
機構投資者迅速膨脹
從流通市場看,目前參與可流通股票交易的投資者基本分為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兩類。機構投資者主要為證券投資基金、證券公司、保險資金、社保基金、QFII、一般企業等。
截至今年12月17日,國內已有基金公司61家、獲批QFII資格的境外金融機構72家,初步形成了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QFII、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一般企業等機構投資者相結合的發展格局。
截至2008年9月3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A股總市值是147231.02億元,A股流通市值是49089.08億元。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報,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達到18223.4億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是37.13%,占A股總市值的比例是12.38%。其中,61家基金公司旗下424只基金持有10226.81億元的流通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是20.83%,占A股總市值的比例是6.95%。保險公司在上市公司前10大股東中持有股票市值625.85億元。72家QFII在上市公司10大股東榜中持有A股市值達到301.30億元。券商持有市值達到122.28億元,社保基金持有市值達到87.52億元,企業年金持有市值為0.53億元。
另據統計,大盤從1000點到6000點的上漲過程中,基金規模迅速壯大,其持有股票市值占A股市場流通市值的比例從2006年6月底的13.62%,提高到2007年10月中下旬的30%。
吹大藍籌泡沫
機構在迅速膨脹時,卻未實現管理層對其穩定市場的預期。
在2007年5月政府出臺上調印花稅的措施企圖控制“瘋牛”上漲的勢頭時,管理層精心培育的機構投資者卻帶頭將股指由3000多點推至6000點高位,并在該期間吹出了一個大藍籌泡沫。
根據上交所Topview統計數據,2007年6月1日至2007年10月16日,政府出臺上調印花稅措施至上證綜指創出6124點新高期間,代表機構的券基賬戶大規模搶進藍籌股,買入14599.03億元,賣出12286.14億元,凈買入2312.62億元。
券基賬戶增倉比例最多的前3只股票均為上證50指數中的大盤藍籌股,即工商銀行、南方航空和江西銅業,其持倉比例分別增加35.64%、35.50%和30.50%;而江西銅業和南方航空恰是該期間內“上證50”藍籌股中漲幅最大的兩只。
與此同時,A股機構投資者里的第一主力——基金合計凈買入了2830.61億元,其中,買入13269.46億元,賣出10438.85億元。
凈買入金額最多的前50家席位中有48家為基金公司的席位,另外兩家中還有一家是券商席位即國信證券自營席。其中代碼為0134的光大保德信、代碼為0018的景順長城和代碼為0056的博時基金公司為凈買入前三甲,這3家公司合計凈買入金額達到737.65億元,占基金凈買入金額的1/4強。
代碼為0134的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其搶籌最多的前10大股票中有9只為大盤藍籌股,比如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凈買入金額分別達到35.15億元和31.44億元。
通過基金風向標統計可知,上述期間基金凈買入最多的板塊集中在銀行、證券保險、運輸物流、鋼鐵冶煉和房產開發租賃,以及煤炭煉焦、通信、電力能源和貴金屬等大盤藍籌股集中的板塊上。
助推股指墜崖
從2007年10月的6124點高位,至今的一年多時間內,最低暴跌至今年10月底的1664點。在這一過程中,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卻沒有起到維護市場穩定的作用。
據Topview交易數據統計,從6100點到1600點,包括券基賬戶和法人賬戶在內的機構賬戶大額拋售6040億元。其中,券基賬戶凈賣出1911.91億元,法人賬戶(包括大小非等)凈賣出4128.44億元,而接手機構拋盤的主角個人賬戶(大部分為散戶),凈買入6040.23億元。
如果將上述機構賬戶細分,則基金在該期間凈賣出1319.19億元,代表保險和其他代客理財的T席位凈賣出951.10億元,隱匿在A字席位中的被市場公認為QFII的4家營業部合計凈賣出260.61億元。
這期間,券基賬戶持股比例下降6.14%,法人賬戶持股比例則上升15.85%(與近一年來大小非的集中解禁存在莫大關系)。而根據今年三季報數據可知,主動投資的股票型基金在三季度的股票倉位進一步下降至67.71%。
而如果剔除所有基金公司的凈買賣金額,則被業界公認的QFII大本營之一——中金北京建國門外大街營業部以凈賣出210億元成為近一年多來減持金額最大的一家席位。該席位在257個交易日內,頻繁操作股票達527只,而其減持最多的前5只股票全部是大盤藍籌。
顯然,正是各大機構聯手巨額撤資促成了股市的暴跌。
此外,令人更加遺憾的是,在上證綜指自今年10月底創出新低1664點到今年12月反彈至2100點過程中,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們在這個極具投資價值的區間內也基本上是毫無作為。
根據上交所Topview數據,該段時間內,券基賬戶僅凈買入63.79億元,而法人賬戶則趁反彈大肆減持,凈賣出226.02億元。以散戶為主的個人賬戶再度成為了接盤者,凈買入162.24億元。
QFII大本營則出現多空分歧。其中中金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在買入82.78億元的同時賣出了121.31億元,合計凈賣出38.83億元,慣于在市場的每次反彈中,“低吸高拋”,博取短線利益;而以瑞銀證券總部、申銀萬國上海新昌路為首的QFII則認準了此次買入機會,這期間凈買入分別列第一和第三。
與此同時,龐大的基金系居然坐視QFII抄底,只在此期間凈買入了16.16億元,T席位甚至還凈賣出18.7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