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嘉春
從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來看,明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增長”。為了達到這一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選擇合適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在分析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如何組合或搭配之前,首先應分析我們應當如何才能做到“保增長”或言刺激總需求。從短期來看,由于受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經濟疲軟的不利影響,抑制了我國的外部需求(或言進出口需求)。另外,鑒于國內消費需求是緩慢增長的,在短期內不可能出現突然性增長。因此,短期刺激總需求的重任理所當然地就落在了刺激投資需求上。
刺激投資需求,成為維持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關鍵所在。從目前來看,我國已采取的相關宏觀經濟政策組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符合標準經濟學理論的經典組合,肯定是有助于刺激我國的投資需求增長的。
在這一政策組合中,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的效應或作用十分有限。相反,積極(或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作用相當顯著,特別是擴大政府支出水平將有助于提高未來我國的總需求水平。
因為,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流動性在突然之間萎縮了,導致主要國家的央行紛紛大幅降低利率來釋放流動性。但是,利率大幅下降和貨幣數量的持續增加,似乎也難以改變人們寧愿持有貨幣而不是債券等偏好。由此,顯示出貨幣政策已無法產生對經濟刺激的有效效應。當然,中國也無法獨善其身。
相比之下,我國決定投資四萬億人民幣來刺激經濟,就是想通過擴大直接投資(即提高政府支出水平),如今年第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以及政府支出的擴張效應(乘數效應),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以達到刺激我國的投資需求目標,最終達到刺激經濟目標。
確實,積極的財政政策透過刺激投資需求將進一步刺激經濟(總需求),但這種政策也會產生一個問題:政府支出的增加(主要指政府購買)會同時提高GDP或收入和利率,利率上升會減少投資需求,從而又會抵消掉部分政府支出對GDP的刺激作用,使投資減少的這種負效果被經濟學家稱之為“擠出效應”。
那么,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政策使得這種擠出現象不發生呢?也就是說,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當政府支出增加)時,只要利率不上升,那就不會產生擠出現象。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只要讓央行為了阻止利率上升而增加貨幣供應,此時就不會產生由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可能帶來的擠出效應(特別是投資支出)。我們注意到,在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組合中,財政政策是主導性的,而貨幣政策則是適應性的,即主要是配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確實,當我們采取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適應性)的貨幣政策組合時,這種政策組合必然會使得利率水平沒必要上升,因而對投資也不會產生什么不利的影響。相反,透過總需求曲線會向右移動發現,總需求必然會增長,也必然會對經濟產生有效的刺激效應。
另外,因積極的財政政策(即政府支出的增加)最容易減少私人部門的支出(特別是投資),為了避免可能產生此類的擠出效應,我國還采取了其他一些配套性的政策措施,如擴大對中小企業(包括民營企業)的信貸規模等,以此來落實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與任務。
從目前我國已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來看,盡管實施這一宏觀經濟政策組合具有一定的滯后效應,加上這種政策組合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待于觀察,這就需要我們耐心觀察宏觀經濟走勢,采取“相機抉擇”的政策原則,根據實際經濟波動情況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適時調整。如果我們能這樣做,是完全可以達到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抵御全球經濟衰退浪潮沖擊等宏觀調控目標的,即是完全可以實現“保增長”目標的。
之所以有這樣的預期,是因為英美等發達國家應對經濟處于下行階段(緊縮或蕭條)時,普遍都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與適應性的貨幣政策組合,并被實踐證實是相當成功的。
當然,這樣做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但至少能幫助我們走出目前經濟快速下行(并有滑入通縮風險)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