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人們害怕的事故終于發生了。近10年來,中國一直在提高制造能力,大量生產廉價商品,從而幫助推動全球增長,但現在中國正陷入困境。周三發布的官方數據掃除了任何疑點。外國人減少了在華投資,還減少了從中國的進口:11月份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跌三分之一,而出口同比減少2.2%,這是2002年2月以來首次同比減少。連通縮都成了一種可能性,因為11月份的年度生產者價格通脹猛跌至2%,不到10月份數據的三分之一。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指出,中國比多數國家都堅持了更長時間;畢竟,相當大部分的發達世界已經在衰退狀態中,而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懸崖邊上掙扎。不過,既然現在中國也開始“剎車”,隨著中國工業化所需的石油、鐵礦石以及其它所有大宗商品的需求收縮,漣漪效應是不可避免的。澳大利亞是較早的受害者。澳大利亞央行行長格蘭·斯蒂文斯就中國風險發出警告不到24小時后,該國礦業巨擘力拓就宣布將裁員1.4萬人。
對中國本身來說,除了對失業的長期憂慮外,最大的擔心在于資本逃離和通縮。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數據都說明發生了資本逃離。在繁榮時期,這些數據由于一些資金企圖逃避資本管制而被“放大”。如今,這種押注已部分失色,搭便車流入的資金也隨之消失。
但是,產能持續過剩將帶來更陰暗的前景:價格減到不能再減的商品、受擠壓的盈利空間和更多失業。上述兩大擔心都讓中國央行傷腦筋,央行必須在不損及人民幣匯率的情況下刺激需求。現在沒有什么手段能夠重振出口,但還是擁有可觀的實力,可投入提振國內需求。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