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8年11月經濟運行數據公布 > 正文
中國11月份PPI漲幅快速下滑至2%,創31個月新低,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較此前預計的更為嚴重。世華財訊分析師陳洪亮認為,價格大起大落對中國這樣的全球制造業大國尤其不利,加大了當前保增長目標的難度。決策層既要利用保增長的信號強化市場的信心,同時也要利用不確定性的預期引導實體經濟生產和投資安排。
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上漲2%,連續三個月下降且創出近31個月以來新低,并突破了預期的下限。該指數年內高位出現在8月份,為10.1%。此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速下跌。原油、化工以及有色金屬類產品的出廠價格快速下滑,促使PPI大幅回落。同時,本月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漲幅也是年內首次低于生活資料價格漲幅。
不樂觀的數據凸顯了當前工業生產局面的嚴峻性。不過,并非所有PPI指數中的工業品出廠價格都在走低。煤炭和鋼鐵類產品價格出現上漲,這從實體經濟中的各指標來看,不乏個別回暖信號。這些產品價格前期跌幅過大,另外,保增長計劃的實施也使它們直接受惠。
當前上游原料價格下滑對供給影響較大,而需求端的萎縮對工業品價格的影響將持續顯現。在市場前景不明的形勢下,企業選擇減產也屬必然。另外,價格下跌將剔除此前高增長的價格虛高成分,類似因素疊加造成以擴大內需為首的保增長目標實現的難度加大。不過,價格下跌未必全是壞事,決策層應利用資源價格處于低水平因素,進一步理順資源價格關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