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信貸危機已足夠讓任何一個新興市場放棄這樣一種觀念,即復雜的資本市場產品是本國企業用以融資的明智工具。
但在中國——現代資本市場勉強有一代人之久的地方,人們可以預期,這種反彈可能更加顯著。
中國股市在1990年才向公眾開放,截至去年10月份的兩年時間內,暴漲了6倍,但從那以后就一路下跌,已經跌回了約三分之二。
如此巨大的跌幅已經引發了一場辯論,即北京是否應徹底放棄證券,退回到通過銀行融資這一舊模式為仍在迅速增長的經濟提供融資。
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跡象顯示,中國已經放棄了股市。全球市場的混亂已經明顯使北京對自己的信念有了底氣,即謹慎應該成為股票市場監管者的座右銘。
不過,人們幾乎沒有感覺到中國已放棄了最終放開其資本市場的目標。
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中國人壽(China Life)首席投資官劉樂飛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將會非常謹慎,因為它的市場非常不成熟。一些金融衍生品現在不適合中國。”西方外交官表示,信貸危機加強了中國政府內部保守派的勢力,這些人認為中國缺乏監管復雜金融產品的能力。但他們表示,中國的長期目標仍是創建類似于西方的更加成熟的資本市場。
的確,中國一位主要金融官員最近告訴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危機甚至有可能會加快改革的步伐。
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上海證交所前副總經理方星海最近表示:“這次的教訓并不是美國進行了過多的創新,所以我們根本不應進行創新……所有這些復雜的產品都只是垃圾的說法是錯誤的。”
他表示,中國應從美國的教訓中了解金融創新包含何種風險,從而對這些風險加以防范,然后以“適當”的步伐進行創新。
不過,中國監管者對“適當”時機的理解頗具諷刺意味:就在西方世界對金融創新產生空前信任危機,一些發達市場宣布禁止或限制股票賣空交易之際,中國卻于10月份宣布,將批準股票融資融券交易。
與以往一樣,中國正按照自己的步伐前進——而且,盡管前進的步伐可能并不快,卻很穩健。
中國官員不斷重申,為幫助中國股市超越近年繁榮與蕭條的周期循環,走向成熟,允許融資融券交易和金融期貨交易很有必要。但他們同樣強調,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節奏行動,而且首先要采取措施,盡可能降低風險。
在推出股指期貨交易方面,有大量跡象表明,監管部門態度很謹慎。中國股市監管機構——證監會(CSRC)主席尚福林最近在一次采訪中告訴英國《金融時報》,股指期貨是“成熟市場的必要組成部分”,但補充道:“指數期貨可能是把雙刃劍……高杠桿可能導致高風險。”尚福林表示“風險控制一向是證監會的重中之重”,補充稱,只有“當時機成熟時”,證監會才會批準推出股指期貨。
經過多年等待之后,市場觀察者已心灰意冷。中國在兩年前就建立了一家金融期貨交易所,但該交易所至今仍未推出第一款產品。
但股市分析師和決策者都認為,無論未來數月會面臨何種考驗——分析師預計,在這段時間中國股價會在當前水平徘徊——中國政府別無選擇,只有堅持長期改革。
在這個缺乏全面養老保險體系的國家,中國政府清楚,它將需要更有深度、更好發揮功能的資本市場,以滿足中國退休者的需求。歸根結底,那才有可能維持對股票和股市改革的熱情,遠遠超越由西方市場混亂而引起的短期信任危機。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帕提?沃德米爾(Patti Waldmeir)
譯者/董琴、陳云飛 [46]來源: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