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歐美市場需求大幅下滑,讓中國經濟處于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中小企業規模小,抵御危機的能力弱,能否順利渡過當前這一難關,決定了“中國制造”今后轉型升級的方向。
日本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其中小企業占企業數量重頭的產業結構,與中國十分相似。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本幣升值、勞動力短缺、接班人難覓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加上全球金融危機,大批中小企業的破產不可避免。但只要應對得當,或者及早進行產業轉移、在海外尋找新的成長空間,或者鉆研技藝、成為各自領域的“隱形冠軍”,有實力的中小企業最終可以度過寒冬。
沒有永遠的繁榮
在高速經濟增長期,社會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市場不斷擴大,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中小企業總是充滿活力,可以無限增長下去。
回顧日本的制造業發展史,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嚴峻的事實。新瀉縣燕市曾是全球最大的金屬餐具生產基地,后來卻陷入全面衰退。該市五金加工行業的工廠數,從1990年的2158家,下降到2005年的1333家,其中金屬餐具行業的總產值從1985年的400億日元降至2005年的83億日元。
福井縣鯖江市是全球三大鏡架產地之一。1985年頂峰時期,該市曾有1823家眼鏡企業,到2003年卻僅僅有1280家生存下來。同一時期,眼鏡業的從業人員數量由16253人跌落到11818人。
東京大田區是日本最重要的五金機械加工基地,當地企業數量曾高達9000多家,而2005年卻減少了近一半,僅為4700多家。
日本的摩托車行業,高峰期冒出了127家生產企業,現在卻跌落到僅有4家。
這些殘酷的事實都告訴我們,傳統制造業里中小企業無限增長不過是一個幻象。只有清醒認識導致中小企業衰退的原因,才能為它們的發展指明方向。
真正困擾中小企業的
都是長期因素
日本的經驗、教訓顯示,經濟危機往往是壓垮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困擾中小企業的,都是一些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偨Y起來,有以下幾類:
第一,本幣升值問題。日本和中國相似,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是從事出口接單業務的!岸稹币院螅赵獙γ涝膮R率固定在1美元兌360日元,日本產品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長期保持了價格優勢。但是受幾次大的國際事件影響,日元匯率開始上升。1971年,日美巨額貿易逆差等原因引發兩國之間的貿易危機。最終,該年底,匯率由1美元兌360日元升至308日元。此后,日元匯率不斷上漲。1985年,西方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召開財長會議,簽署協議迫使日元進一步大幅升值。此后1年內,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由1美元兌235日元驟升至120日元。
日元升值讓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為減弱。以燕市為例,在鼎盛時期,該市曾經有六成以上企業從事金屬餐具的出口業務。以該地區為主的日本產金屬餐具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上世紀70年代達到了70%。但2006年,該份額跌落到5%以下。關市是日本最大的刀具產地,以當地產品為主的日本刀具在美國市場的份額1970年曾高達60%以上。目前,這一份額也跌落到10%以下。
第二,勞務成本上升的問題。傳統行業里的中小企業大部分屬勞動密集型。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的情況下,這些行業中的工資水平長期保持不變。這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假象:勞動力仿佛是可以無限量供應的。但再豐裕的勞動力也有轉移殆盡的時候,此后工資水平就會不斷提升。經濟學上將這一現象稱作“劉易斯拐點”。日本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就通過了這一拐點。目前,日本僅高中畢業生首次就業的平均月工資就高達15萬~1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萬元),遠遠高于中國大部分城市里的白領。
工資的上漲、勞動力的短缺,使得中小企業再也無法如先前那樣,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無限制地擴大用工規模。以大田區為例,2005年該區4778家企業中,1~4人的企業達2387家,5~9人的企業為1529家。相反,100人以上的企業不到50家,1000人以上的企業僅有1家。大部分中小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只能選擇以街道工廠、小作坊的形式發展。
第三,家業傳承的問題。日本傳統制造業里的中小企業,常常為接班人的問題所困擾。這不是因為子女眾多難以平均分配財產,而是中小企業主多為藍領出身,他們的子女卻不愿意像父輩那般去從事臟、亂、累的一線工作。另一方面,一種被稱作“布登布洛克效應”的現象也讓問題更加嚴峻。文豪托馬斯·曼在名著《布登布洛克一家》中,曾經生動描繪了19世紀歐洲最富裕的家族怎么由輝煌走向沒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二代、第三代的繼承人因為家境優裕,可以自由地發展興趣愛好,于是沉浸在藝術或學術的殿堂里,失去了對企業經營的興趣。中小企業因為沒有子女承繼父業而被迫關門的現象,在日本十分普遍。
第四,龍頭企業產業轉移的問題。日本的中小企業發展還有一個獨特現象,就是大量中小企業長期只為一兩家大型龍頭企業做配套。在高速經濟增長期,這種穩固的合作關系有利于中小企業專注于某一領域的生產和研發,積累其經營資源。但是,一旦經濟增長停滯,大企業為了自身發展,只能向偏遠地區或者海外進行產業轉移,為其做配套的中小企業就可能立刻陷入窘境。以生產鏡架的福井縣鯖江市為例,從上世紀60年代起,該地區八成以上的企業都為日本的幾大光學儀器廠家作貼牌生產,自身沒有培育出產品設計能力和營銷能力。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廠家的崛起,日本國內鏡架開始打價格戰。為了在慘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幾家光學儀器廠紛紛將訂單轉移到中國,鯖江眾多的中小企業隨即迅速陷入經營困境。
日本中小企業的兩條出路
受上述諸多問題的困擾,日本傳統制造業里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被淘汰了。回顧起來,只有兩類企業經受住市場的考驗生存了下來。
第一類是清醒認識日本發展傳統制造業的高成本問題,盡早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的中小企業。歧阜縣是日本最大的服裝生產基地,有3000多家服裝服飾企業。一項抽樣調查顯示,2004年該縣58.7%的服裝企業已將加工基地轉移到中國。留在日本的主要是一些產品設計、營銷的環節。整個日本,據說有80%以上的服裝從中國進口。日本的日用消費品行業也普遍具有類似服裝行業的特點。我們可以從日本的經驗了解到,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或出口接單行業的中小企業來說,產業轉移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類是擁有獨到的技術或者加工能力的中小企業。以大田區為例,當地的機械五金加工行業是由三菱重工、日立精機、佳能等大企業帶動起來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起,日本勞動法規日益嚴格,企業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同時,大企業因為環境污染嚴重,紛紛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當地中小企業迅速失去大額訂單。在嚴峻的形勢下,大田區的企業為謀求生路,由大批量接單生產轉型為生產試制品,并承接各類高附加值的加工業務,F在,該區的中小企業普遍具有多品種、小批量、高難度、交貨期短的特色。日本自主研發的H2型運載火箭的尖端部分,就是由該區一家20人的中小企業生產出來的。全球齒垢清潔器70%的市場,也由大田區一家23個人的小企業所壟斷。日本、歐美的大型企業在產品設計試制時遭遇任何工藝上的難題,都可以在大田區得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大田區是整個日本的縮影。日本沒有向海外發展但仍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幾乎都是各個行業里的“隱形冠軍”。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做No.1,只做Only One!币驗樵凇昂蟾咚俳洕鲩L期”,市場不再無限擴張,需求變化迅速而且不確定性極高。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的目標,已不再是做大做強,而是要培育出誰也無法替代的核心技術。中國因為發展階段不同,目前還很少有此類“隱形冠軍”式企業涌現。但是,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從日本的經驗中認識到中小企業實現基業長青的根本保證在哪里。 [46]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