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宋菁
中國11月進出口可能出現多年未有的負增長。
知情人士12月4日向記者透露,海關初步統計數據顯示,11月單月,中國出口超千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下降,進口700多億美元,同比下降比例達兩位數,單月順差達到數百億美元的高位。上述數據只是部分匯總的結果,或有遺漏。
中國此前最近的一次出口負增長是在2001年6月。
上述參考數據尚未經審核。12月5日地方海關將重新向總署上報審核數據,12月10日前后,海關總署將對外發布修正后的最終數據。記者也未能向海關總署確認上述數據。
該人士稱,進、出口額的大幅跳水讓決策層頗感驚訝,海關總署向中央上報數據的頻率已經由以往的每10天一次調整為每天一次。
負增長的消息也已在證券公司的研究機構以及基金經理中廣為流傳。數位分析師12月5日表示,出口下滑已成趨勢,“負增長可能還將持續數月”。
出口報價調低為主因?
上述消息人士說,經貿系統內部未曾料到進出口增速會在短短一個月間完全逆轉,“雖然預計到11月進、出口增速都會放緩,卻沒想到會大幅跌落到負數區間。”
他透露,上海、南京等主要關口上報的初步數據“都與大數反映的趨勢吻合”。
海關總署11月中旬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當月中國出口1283.3億美元,增長19.2%;進口930.9億美元,增長15.6%。
該人士說,技術層面上看,去年11月進、出口額的相對高位,是今年11月進出口呈現負增長的因素之一。去年11月,我國進、出口增速分別為25.3%、22.8%。
不過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張永軍12月5日表示,這并不足以解釋進出口增速為何以如此大的幅度下滑。
外部需求放緩被認為是拉低出口的因素之一。張永軍說,考慮到從出口訂單到報關結算之間的時間差,11月的出口下滑與今年二季度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呈現負增長有關。今年二季度,日本GDP比上季度下降了0.6%,歐元區季比亦下降了0.2%。
12月1日,國家物流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只有38.8%,創下該指數設立以來的新低。另外,新出口訂單指數降幅巨大,比上月下降12.4個百分點。
這兩個具有前瞻性的指數都表明,中國未來出口增長不容樂觀。
張永軍認為,價格因素可能是出口負增長的主因。受金融危機影響,即使出口企業的訂單量沒有銳減,結算價卻很有可能調低。
這一推斷在企業方面得到印證。
廣東一家大型玩具出口商12月5日透露,該公司近月出口量變化不大,但歐美市場的出口額已經下滑10%-20%。他稱,金融危機對中高端產品沖擊明顯,低檔玩具卻受影響有限,“不少企業都在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他預計,公司明年的出口量將維持不變,但是出口額及利潤可能下滑超過30%。
廣東省絲綢集團副總經理王勇力說,該公司近月的歐美訂單同比銳減了3-4成,“今年初8美金一條的牛仔褲廣交會上降價至4.5美金都沒有人要。”
初級品價暴跌致進口放緩
進口的減速在10月已有征兆。10月當月,我國進口同比增速為15.6%,較9月的21.3%明顯下滑。
東方證券宏觀策略分析師馮玉明12月4日表示,加工貿易的萎縮對進口打擊甚大。今年以來,加工貿易的出口增速持續放緩,進口額也都跟隨回落。而10月單月,加工貿易產生的進口額就占據進口總額的36%。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的分類數據亦證明了這一論斷——11月單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同比下滑了11.8%,進口下降高達24.8%!而一般貿易出口增長了4.7%,進口下滑了13%。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12月5日說,加工貿易遭遇重挫,與部分區域推進地方產業結構升級不無關系。
初級產品的價格暴跌也是拉低進口增速的原因之一。
9月以來,占據我國進口總值近30%的初級產品,幾乎全面遭遇價格“腰斬”,跌幅普遍超過50%,成品油、煤炭等商品的國內需求呈現明顯放緩,上半年供不應求的形勢已經完全逆轉。
這一背景下,原先通過進口初級產品沖抵人民幣升值影響的貿易企業,進口風險正在加大,他們觀望情緒濃厚,國內國外都已出現大范圍的毀約。
上述廣東玩具出口商說,近幾個月企業的進口量已經銳減超過一半,“國內買家寧可損失20%的定金,也不愿意執行早前合約。”
廣東金融學院中國金融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磊12月5日說,按初級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值30%測算,這類商品價格跌幅如果超過60%,在沒有其他進口種類增長支撐的前提下,進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將達到18%。
對策
進出口負增長在很多人記憶里已是多年前的往事。
張永軍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上一次出口負增長是在2001年6月(-0.6%),當時由于IT泡沫破滅引發美國經濟衰退進而拖累了中國出口,但也僅僅是單月輕微負增長。
張永軍判斷,11月進出口負增長的數據還不是底部,“后續幾個月進出口都還會緩慢下滑,負增長的局面可能延續數月”。
他測算,如果11月、12月出口增速都按照負的2%計算,那么今年全年的出口增速約18%,低于20%的政策底線。
而2009年,形勢可能更為嚴峻。他預計,明年上半年負增長局面仍然難改。
支撐這一判斷的依據是美國三季度的消費已經出現環比3.7%的負增長,低于市場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月24日發布的預測稱,美國、歐元區、日本可能出現0.7%、0.5%、0.2%的負增長。而2007年,這三大市場合計占據我國出口總額的63%(考慮香港轉口因素)。
周世儉預計,2008年全年出口增速可能低于15%,負增長將延續到明年二季度。11、12月份政府上調了大批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不過考慮到政策見效的滯后期,他預計二季度后形勢才會好轉。“如果有足夠的政策支撐,明年出口增速有可能接近10%。”
周世儉認為,當前形勢嚴峻,人民幣貶值、繼續上調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都有可操作性,“不排除春節后出現第三輪上調退稅的可能”。
實際上,近日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已經連續四日觸及波動區間下限,張永軍說,如果出口形勢持續惡化,市場對于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可能更為強烈。
另有消息人士透露,包括機電商會在內的幾大商會正在呼吁更多刺激出口的政策,除了向商務部上交政策調整方案外,有商會近期已經安排出口大戶直接與央行、財政部、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有關人士座談,積極爭取政策扶持。
他稱,勞動密集型行業、機電行業都在建言政府繼續上調出口退稅率,希望恢復17%的全額退稅。
不過陸磊認為上調退稅率或是人民幣貶值都已經不能挽救出口,“舊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到了改變增長模式的時候”。如果繼續采取出口刺激政策,可能導致國內產能持續過剩,進而導致通貨緊縮。
他認為,減稅、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費等擴大內需的總量政策應該高于上調出口退稅等結構政策,“只要短期的陣痛還能在承受范圍內”。
有分析人士指出,明顯降低的出口增長可能引發通貨緊縮。中國過去兩次通貨緊縮發生在亞洲金融危機與納斯達克泡沫破滅后。而通貨緊縮總是與出口大幅收縮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