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張 歆
12月1日,近40家國內外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齊聚寶鋼集團,聆聽原董事長黎明講述了寶鋼建設發展的30年歷程;而此前的11月22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偕多位部級領導到寶鋼視察。
寶鋼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同齡——1978年12月23日,即三中全會閉幕的次日,上海寶鋼鋼鐵廠在上海長江口破土動工。30年來,寶鋼集團還給國家一個寶鋼,上交國家一個寶鋼,為國家新建了一個寶鋼。
最新消息說,我國已有包括寶鋼集團在內的25家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排名榜。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國企改革已實現脫胎換骨,部分國企成為國際競爭中的佼佼者。
從“一杯茶過一天”
到“做大做強”
有人形象地用“一杯茶、一份報紙就能過一天”來形容改革開放前的國有企業,雖然有些夸大但卻反映了舊機制的弊端。當時的國有企業被稱為國營企業,對政府高度依賴,職工生老病死由企業統包,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早在1980年,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就提出了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革的設想,并被稱為“厲股份”。但從實踐上看,國有股份制改革試點直到1986年才開始。由于傳統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直到1995年,關于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革的爭議仍在繼續。 國有企業經過改革重組,逐步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前,改革關鍵詞是“放權讓利”、“承包制”。當時人們相信,國有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方式獲得新生。但是,在與市場經濟對接過程中,承包制最終被摒棄。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之前,改革關鍵詞是“股份制”。盡管社會上爭論一直沒有停止,股份制改革的進程卻在持續推進。轉折出現在黨的十五大。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上,“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形式,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被正式寫入了黨的政治報告中,揭開了國企大范圍股份制改革的新篇章。
隨后,按照“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戰略,國有企業實施了改革脫困3年攻堅,通過債轉股、技改貼息、政策性關閉破產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國有企業的優勝劣汰,實現了國有企業的整體扭虧為盈。
第三階段是從黨的十六大至今,改革關鍵詞是“產權改革”、“做大做強”。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掛牌成立,標志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2002-2007年,全國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從8.53萬億元增長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6.1%;實現利潤從3786億元增長到16200億元,年均增長33.7%;上繳稅金從6794億元增長到15700億元,年均增長18.2%。
這5年,中央企業平均每年資產總額增加1.5萬億元,銷售收入增加1.3萬億元,實現利潤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增加1000億元。
上市改變了國有企業
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中,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有25家,較2002年增加19家,其中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工商銀行、中國人壽、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
而這25家中國的世界500強公司中,有17家是A股上市公司或者旗下擁有A股上市公司;其他公司也大多擁有境外上市公司。
如果說,股份制改革給了國企大發展一個制度前提,那么資本市場則是國企比肩世界級企業的重要平臺。正是借助資本市場這個平臺,這些國企的資產規模和資產質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很多“大塊頭”的中央企業來說,由于規模龐大,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股份多元化改革比較困難。而有了資本市場,國有企業就可以通過兼并重組、整體上市等方式,改造為公眾公司,并體托資本市場的約束機制強化公司治理,提高運營效率。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機制正在形成。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今年初表示,將在未來3年內加快推進中央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加快整體上市和主營業務整體上市的步伐。可見,通過資本市場促進國有企業“改制強身”,已經成為一條必然出路。
近年來,大型國有企業先后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在A股市場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國有股份的上市公有1100多家;在香港、紐約、新加坡等境外市場上市的中央企業控股公司達78家戶。
2006年以來,國企尤其是央企“整體上市”可謂如火如荼: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將相關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塑造為行業龍頭。一方面,新上市的國有控股企業一律實行整體上市。以工商銀行為例,2006年該行“A+H”同步上市,募集資金1700多億元,成為當時全球史上融資規模最大的IPO。
上市改變了國有企業。同樣是工商銀行,過去儲戶辦理一項簡單的存取款業務,排隊兩小時都不算新聞;但2007年以來,工商銀行利用募集到的資金新建了大量營業網點,儲戶辦理業務的時間大大縮短。
“國際化”剛剛起步
在資本市場上,由國有控股企業主導的并購重組可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典型的如寶鋼重組新疆八一鋼鐵,武鋼重組云南昆鋼,中國建材聯合重組部分地方水泥企業,中鋁公司收購云南銅業部分股權。通過收購重組,4家企業擴大了規模,優化了資源配置。
中央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積極成效。鞍鋼收購澳大利亞金達必公司,中鋁公司收購秘魯銅業和開發澳大利亞奧魯昆鋁土礦項目,中冶集團收購阿富汗銅礦,中國五礦與俄羅斯北方鋼廠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航、國航先后加入天合聯盟和星空聯盟。通過這些舉措,中央企業配置全球資源,拓展海外市場,國際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
雖然國企在世界500強已經占據25席,但是其改革創新之路卻依然漫長。畢竟,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增強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