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力,現任《第一財經周刊》總編,原《經濟觀察報》總編,多年的財經媒體經驗,使其了解改革開放30年的重大經濟事件。
說起2008年,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在離開了《經濟觀察報》加盟新媒體后,在這一年,何力又重回傳統媒體,在第一財經創辦了第一本關注商業公司的商業雜志——《第一財經周刊》。
然而,2008年還有一件給與何力印象最深的事,那便是北京奧運會開始實行的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制度。“那時候我的車有一天能開,有一天就不能開,不能開的日子我就選擇了坐公交車。給我感覺印象很深的是,當坐公共交通的時候,你跟這個城市的關系就會發生變化。這個城市的視角在同時也發生了變化。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更親近了。完了你就會想,我們更缺的東西是什么。”最近,何力在接受第一財經大型紀錄片《激蕩•1978-2008》采訪時說。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在何力看來象北京、上海這些大的城市,可能稀缺的已經不是高樓、不是大廈。“缺的是一個更好的公共產品的供給。”
“從商業、商品上來講,對于很多城市人,我們所面臨的煩惱已經不是我們今天沒得穿。我們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面臨的痛苦是我們該穿哪件衣服。”
“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我們生活的福利在提高。”何力認為,現在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如果能提高一個檔次,那在現有的物質條件下,人們就可以過得比現在要幸福得多。
“比如我們出門的時候,一年四季公交車里可以有空調、有座位。你不用像開車那樣操心,不費勁,還很節約,很環保。如果小孩子念書的距離不是太遠,學校沒有那么多的贊助費,這就是公共產品供給的改善。你會覺得幸福很多。”何力舉了兩個生活上的例子“設想,如果今天早上你突然有病,你去醫院排隊十分鐘就看上了病、拿完藥,和排隊四個小時,才看完一個感冒,給我們這個幸福或者福利指數的感覺,差異是很大的;如果你今天正好要到工商局去換一個執照,或者去辦一件事,公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很好,你沒有排很多隊,也很順利,你的幸福感又增加了。”
因此在何力眼中,進入2008年,就意味著中國人民的幸福感或者快樂程度的提高。這不僅僅是在于物質生活的改善,也不僅僅在于有型的物質財富增加,而是中國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升。依照現有的GDP規模,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提升會使整個社會人在現有的情況下,大大提升快樂和幸福指數。“這是我最終關注的”何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