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文文:《創業家》創辦人,原《中國企業家》總編,96年價格戰重量級報道的作者。
2008年對于牛文文來說,是并不平凡得一年。在這一年中國興起了第二輪的創業熱,對于牛文文來說,在這一年,他也創業了。
牛文文離開了他服務了10多年的雜志——《中國企業家》,又重新創辦一個新雜志——《創業家》。在創辦《創業家》的過程中,他不經意地發現,個人的選擇對這個時代的選擇的意義。2008年對牛文文影響最深的,無疑就是創業。
“用創新的方式去做,關注那些創新創業的人,為后30年尋找這種萌芽的東西,為后30年來尋找新的價值,這就是最有意思的事。我創業的過程充滿了波折。”牛文文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大型紀錄片《激蕩•1978-2008》中如此闡述,正如他在《創業家》的發刊辭中所寫到的那樣:“艱難時刻,更需要創業,更需要創業家精神。”
在牛文文看來,過去的30年是一個物資逐步充盈的年代。30年中國的成功可以說是一個物質主義的成功,“我們的貨架滿滿的,我們的家里滿滿的,我們要什么有什么,我們永遠不會覺得說,什么東西潰乏,但是這個30年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精神潰乏,我們的儲物間滿了,但是我們的頭腦空了。”也許這個原因更大程度上激發了牛文文決心創業。牛文文的好友劉韌在《逼出牛文文的春天》中如此描述:“出路是逼出來的。文文邁出了第一步,他會被逼到哪里?我不知道。但他會被逼得更有力量。他理應被逼出更多故事、更多曲折、更多光榮。成本不過是頭發早白幾年而已。值。”
牛文文認為,如果要總結與回顧過往的30年,最大成功便在于鄧小平說的: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對于牛文文來說,這句話更像是一個結果:說是讓一部分人去創業,讓中國人具有私有身份。“過去我們都是窮人,或者說我們都是非商業的人,我們跟經濟沒什么關系。后來,我們變成了勞動者,工人。完了,我們變成消費者,買東西;投資者,我們買股票。最后我們變成創業者。這頭30年讓一些人從無所有到創辦一個事業,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這個叫中國夢。后30年最大成功因素還是這個。”
衡量未來30年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指數對于牛文文來說,不僅僅是GDP,他更覺得需要三個指標,被他戲稱為“三創指標”——創業創新創富。“簡單地講,如果在未來,創業者越來越少,那中國就變成一個打工國家了,這個很可怕了。第二個就是創新,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衡量指標,就是說每臺電視機或者每部手機中國附加值的比重,現在大概連10%都不到,我們只不過添加了一些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而已,這是一個創新。我們必須把“中國制造”的附加值提高,提高的前提是創新。創富也很簡單,每年福布斯的比例,如果說每年福布斯需要有陽光首富、創新首富。因為現在中國的財富產生過程,充滿了不公正不透明,未來,你只要每年把這三個指數算一下,你就知道中國在進步,中國有前途。如果這三個指數還是往下走的,那肯定是不行的。”
如今,在這個“中國經濟最困難的”2008年,牛文文的創業當中蘊含著他對于未來30年怎樣的展望,也許正像他在《創業家的季節》文末中所述的那樣:《財富》雜志創辦于1930年,那正是美國的大蕭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