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軍: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對民企重型化有深入研究。
2008年對于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的張軍教授來說無疑是忙碌的一年。中國宏觀經濟的諸多起伏波折讓張軍教授對于中國經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過去的11個月里,讓張軍教授印象最深刻的事,便是北京奧運會。除了對奧運之后中國經濟走勢的重大關注外,張軍教授更為關心的是為什么中國能承辦奧運會。“我覺得我們能舉辦奧運會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張軍教授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大型財經紀錄片《激蕩•1978-2008》采訪時說。
韓國1988年舉辦奧運會的時候,它的人均GDP的水平大概在6000多美金,韓國如今的GDP是2萬美金;日本60年代舉辦奧運會的時候,它的人均GDP也是6000多美金。“中國今年舉辦奧運會,我算算東部地區也是這個水平,沿海的發達地區甚至高達7000、8000了,有些地方都是上萬美金了。所以我就在想,其實奧運這件事情,它的舉辦權的遴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篩選機制。”張教授表示。
在張軍教授看來,奧運會不僅證明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證明了一個國家擁有潛在的能力,來推動這個經濟的發展。“因為奧運只有一次,不可能一直依賴奧運會來發展經濟,所以我覺得,也許奧運會主辦權的遴選過程中,經濟的勢力怎么樣,經濟的潛力怎么樣,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坐在奧運會比賽的鏡頭前面,思考中國舉辦奧運會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想到的是中國經濟的這個過去和未來。所以我在我的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來談奧運會和中國經濟的過去的關系,同時,我覺得奧運會和中國經濟的未來很有關系。”
“這30年來,你總是能聽到西方人在預測中國經濟要崩潰,最近的一次預測,也就是前幾年,中國經濟行將崩潰。所以就是30年里面,關于中國經濟要崩潰的這種預測,可以說是接連不斷。那么為什么中國經濟沒有崩潰,這30年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和這個有關系,試圖來理解什么是中國的模式。”張教授在思考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功因素時說。
張軍認為改革開放30年,如果要去經歷它、思考它,就會發現中國經濟非常“有味道”。中國經濟很多地方都是問題,但是它合在一起這些問題都會蕩然無存。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它內部的差異、多樣性、互補性,會讓很多問題都化解掉。“30年的中國是一部很值得讓我們學人去認真研究和思考的課題。我自己在解讀這個課題時,付出了過去十幾年的不斷努力,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將來可以造就很多中國學問家實驗廠。”張軍教授最后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