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珍妮
據11月19日的《新京報》報道,近期,三元和三鹿已開始討論一份新的方案,該方案最大特色在于三元可能整體收購三鹿,而不是對單個工廠的凈資產進行收購。該方案與此前炒得沸沸揚揚的三元將收購三鹿7家核心工廠的方案相去甚遠。三元收購三鹿,再度變得撲朔迷離。
而一度將三元收購三鹿引向迷局的關鍵問題在于,“蛇吞象”是否會引起消化不良?
三元集團的前身是北京市農墾局,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據了解,2000年三元鮮奶日加工量達1000噸,液態奶產量22.4萬噸、市場占有率達14%;2001年,三元銷售規模突破10億元大關;但到了2007年,三元銷售額僅有11億元。三元的產量是蒙牛、伊利的零頭,而且自2003年上市以來連續虧損,幾近關門。
據2008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三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9247萬元;而三鹿2007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總資產為16.19億元,總負債為3.95億元,凈資產為12.24億元。除了賬面資金的懸殊,整體收購三鹿,三元還有更多的顧慮。召回一萬噸奶粉所涉及的退賠金7億元,以及尚無定數的訴訟費用和賠償金。
“三元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資金問題和如何整合三鹿全國銷售網絡的問題。”中國奶業研究資深專家、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表示,三元的北京市場和三鹿的全國市場怎么銜接,銷售網絡和渠道怎么整合,都是很大的壓力。
然而根據三鹿對外公布的資料顯示,2008年1月到6月,三鹿奶粉產量達4.11萬噸,液態奶產量達44.56萬噸。銷售網絡遍及31個省600多個地市,進入二級以上商場超市4萬多個。隨即,老百姓也不禁要質疑,三元會不會貪多嚼不爛?接下來的問題則是:由于三元受規模限制,急速擴張易帶來安全生產上的疏忽。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貿研究部研究員梅新育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贏得消費者,重振消費者信心,需要看三元是與三鹿同流合污,還是做一個有責任的企業。”
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咨詢師項凱標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者對乳業還持有一定程度的質疑,三元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安全生產。要避免在迅速擴張中,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
奶源是乳品安全生產的第一關,也是奶業發展過程中長期忽視的一環。然而,零戶散養、社會收奶站、“人牛混住”的養殖小區都有可能給乳品的安全生產帶來隱患。為了保證奶源質量,奶牛飼養由散養向規模化經營是奶牛飼養的必然趨勢,企業應積極探索奶源建設方式。
北京方圓品牌機構總經理李明利也撰文指出,三元應該強化奶源和生產管理建設,建立一個包含奶源基地在內卻不僅限于此的良好質量控制體系,通過生產管理上的嚴謹流程才能保證產品的萬無一失。
從奶牛飼養,到機械擠奶;從產品灌裝,到出庫流通,企業要確保質量的每一個環節的安全。在嚴把奶源、緊盯生產、加大監控力度的基礎上,企業可以考慮建立“消費者監督”的長效機制。比如借鑒伊利,讓消費者通過視頻隨時監督產品生產的全部細節。只有將自己全部透明,才能讓消費者真正放心,才能重新取得消費者的信任。項凱標如是說。
把強化奶源管理真正落實到企業控制體系中,責任意識與企業道德常記于心,三元才能真正在這次“三聚氰胺”事件中大勝,然后在本次乳業洗牌中脫穎而出,重回乳業第一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