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為外界所知的幾筆投資看,中投至少有兩大投資特點:第一,高度集中于金融行業;二是,大部分投資分布于發達國家市場
對這個擁有200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來說,面臨的不僅僅是“魚大難掉頭”
早在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尚在襁褓時,渣打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就稱它為“封閉池子里的鯨魚”。如今中投已“滿歲”,但國際金融市場上“封閉池”似乎并不存在。對這個擁有200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來說,面臨的不僅僅是“魚大難掉頭”。
“投石”問路
去年9月29日中投掛牌,但第一單卻先于此“掛牌”。早在成立前4個月,中投就斥資30億美元購入美國私人股權基金黑石集團(Blackstone,下稱“黑石”)9.99%的無投票權普通股,鎖定期4年。
黑石股價隨金融危機而節節下挫,中投首單迄今為止浮虧超過20億美元。而中投首席風險官汪建熙曾表示,中投每筆投資都有詳盡方案,都由投資委員會集體決定,決不做“虧本買賣”;中投董事長樓繼偉近期也表示,長期來看入股黑石是好投資。
上月中投與黑石再訂協議,增持上限由9.99%提至12.5%。逆勢增持是否有“抄底”意味?一位知情人士稱,中投是長期投資者,黑石股價已被大大低估,此時增持時機不錯。
第二單也頗“驚險”
中投第二筆投資更受矚目。去年12月,中投斥資56億美元入股摩根士丹利,購入其9.9%的可轉換股權債券,2年7個月后可轉為普通股,轉換價在48.07~57.68美元。全部轉股,中投持有摩根士丹利的股權不會超過9.9%。
投資披露初期曾被市場評價為“值”,但事實證明,這一單也頗“驚險”。
作為華爾街投行“最后的貴族”之一,摩根士丹利緊急關頭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市場一度傳言摩根士丹利曾向中投“求救”以獲增持。
一位知情人士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摩根士丹利危急關頭確與包括中投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有過聯系,試圖找到買家。“好多事發生太快,還沒反應過來,摩根士丹利怎么就突然變成銀行控股公司了。”這位人士說。
“投基”風波未了
除兩筆引人關注的投資外,中投還于去年12月參與中國中鐵H股發行,以5.58港元/股購入1億美元的股份。在Visa上市之際,也有媒體報道中投至少投資1億美元。
受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影響,美國著名基金管理公司The Reserve旗下貨幣市場基金Primary Fund于9月16日被迫核銷所持7.85億美元的雷曼兄弟債券,導致凈值跌至0.97美元,引發大規模贖回。大量投資者的贖回要求得不到兌現,中投作為其中Class Institutional的最大股東,所投54億美元被曝“凍結”。
中投曾聲明稱將被償還所投全部本息,但The Reserve次日即回應稱,中投不會優先于其他投資者獲得清償資金,且所獲清償額度取決于最終清盤計劃。該基金現已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重新審視投資策略?
中投誕生第一年,外界所聞多為“壞消息”。但在樓繼偉眼里,中投表現依然“穩健”。他近期對媒體表示:“因為在全球股市劇烈下滑的時候,中投90%的資產仍然是現金。”
從為外界所知的幾筆投資看,中投至少有兩大投資特點:第一,高度集中于金融行業;二是,大部分投資分布于發達國家市場。
一位外資銀行中國研究部門主管認為,中投大部分資產是安全的,投向貨幣市場基金或以現金形式存放,但缺點在于剛開始時缺乏清晰的投資策略,也未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因此頭幾筆投資并不好做。
短期看,金融市場投資將面臨較大困難。上述外資銀行研究部人士指出,持有現金可能仍是當前最佳選擇,市場狀況好轉后可嘗試一些風險相對較高的投資。
也有監管部門人士曾建議,作為“新生”,中投一開始就進入歐美市場,很難獲得很高收益,美國金融危機部分顛覆了美國金融體系運行模式,因此中投不妨將目光轉向其他領域,包括加大投入新興市場。
上述外資銀行人士則認為,新興市場風險較高,中投對其投資不宜規模太大。邱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