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再次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上一次使用還是在10多年前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時。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認為,此次中央出臺的政策重點是,應對國內經濟衰退的壓力,應對未來三年的經濟問題,其中結構性調整的成分居多。
應該擴大總需求
與應對通脹比較實用的貨幣政策總量控制相比,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財政政策的針對性更強。
胡怡建認為,當前對中國經濟的走向判斷已經不僅僅是外部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傳導了,而是我國經濟發展從起步到發展到膨脹,如今是否開始進入周期性下行的開端。在現在流動性不足、市場出現困難的情況下,應該擴大總需求。
從此次公布的情況來看,增加公共支出不僅帶來直接的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還將帶動相關產業如鋼鐵等基礎性行業,進而促進就業和消費,而減稅則直接提高了企業和居民的消費能力,連鎖效應可能是4萬億的數倍。同時,還能解決過去積累的一些公共問題。
要有長期應對準備
如果中國經濟確實如預料的那樣處于下行的開始,那么就必須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
胡怡建表示,從此次中央出臺政策的力度和用語來看,一方面反映出力挽狂瀾的巨大決心,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問題的嚴重緊迫程度。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經濟下滑的趨勢已經開始顯現,出口持續下滑,到今年夏天達到頂峰。而國際原材料、石油和農產品價格的虛高,使得輸入性、結構性的通脹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國內的貨幣政策一直到今年上半年還在執行從緊,從而壓縮了總需求。
胡怡建認為,中央已經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此次政策出臺的背景和時機等條件與10多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如出一轍,都是遇到外部需求不足,出口成問題,進而要靠拉動內需來保持增長。但即便如此,當時經濟下滑的走勢一直持續到2001年之后才得以改變。而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影響范圍要超過1997年的那一次,因此,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要解決當前的一些問題,還要解決未來2到3年的問題。
國債發行規模可能擴大
政府支出增加,同時由于減稅等因素導致財政收入下降,使得財政資金壓力增大,胡怡建認為,明年起國債發行的規模有望擴大。
此次明確的增值稅轉型將帶來1200億元的減稅,并且在一年內到位;對企業的所得稅減免已經施行;為了刺激出口,退稅政策加大實施力度,以及經濟不景氣導致的稅收直接減少,這些減少的收入與增加的支出相抵,將會出現大額赤字。為此,加大發行國債規模將是一個重要選擇。去年由于有1.5萬億元的特別國債發行,全年國債發行量達到創紀錄的23483.28億元。據預測,今年的國債發行額不會低于8000億元,明年則可能超出1萬億元。
本報記者陳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