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慧
專家建議中國公司要培育自主品牌,同時創造條件與跨國公司進行產業整合
金融海嘯之下,中國儼然成為外資良好的避風港;在規避風險的同時,跨國公司也暗自醞釀下一步在華發展戰略。
近日,3M、佳能、霍尼韋爾、杜邦、西門子等多家跨國公司高管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中國仍然是投資熱土,公司不會因此改變在華投資計劃,甚至可能加大在華投資,并考慮與國內企業加強合作。
這些企業大多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進駐中國的跨國公司,上世紀90年代是他們在中國真正起步和發展的階段。
“3M在中國沒有裁員,明年還計劃招聘1000多名員工。”3M中國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張黎華告訴記者。而公司總經理胡奮樂觀地表示,臨近第四季度,3M中國有限公司的銷售額超過20%以上,受金融危機整體影響不算太大。未來幾年,3M將進一步深化“中國創造”的本土化發展戰略,可能到中西部地區投資。
“杜邦公司支持中國所明確的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我們將繼續提供在環保、安全和可持續性發展方面的技術、工藝及解決方案,計劃到2010年在華總投資增至12億美元。”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日前舉行的2008跨國企業高層(長沙)論壇上,當記者問到金融危機是否會對公司在華投資戰略產生影響時,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黃松、霍尼韋爾中國副總裁孫丹、西門子中國副總裁梁毅強等紛紛表示:依然看好中國市場。
黃松告訴記者,中國每年給佳能帶來30%銷售額增長率的市場,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
孫丹表示,霍尼韋爾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已經有了立足二線城市的計劃,對中西部地區也很重視。公司有50%的產品和節能有關,希望能把節能系統帶入中國,和國內企業有很多合作機會。
梁毅強告訴記者,西門子未來幾年在中國增加投資100億元的計劃不會改變,中國業務一直發展得比較穩健,今年甚至還有所增加。目前公司已經和國內企業,如湖南株洲電力機車廠展開合作,希望今后在其他地區有更多的合作伙伴。
相較外資跨國公司咄咄逼人的態勢,本土跨國公司則明顯處于弱勢地位。據剛公布的2008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國企業沒有一家進入世界前100家非金融性質的跨國企業行列;在前100家發展中國家非金融性質企業的排行中,也只有中信集團一家躋身10強,另有8家上榜。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前最關鍵的是,要加快培育我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并引導跨國企業和中國企業進行產業整合。
如何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呢?聯想、華旗資訊、研祥集團等中國企業,用實踐證明了自主品牌、技術創新和成功利用全球市場的重要性。
聯想在三年前收購IBM的PC電腦部門以后,聯想只控股47%,IBM17%,其他很多是外資股。它的銷售額在大中華區占38%,62%來自全球。
在高新科技市場上,除了華為、中興等“第一梯隊”,又出現像研祥集團等“第二梯隊”的身影。
“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產品以EVOC自主品牌出口,拒絕在跨國供應鏈中充當OEM的角色。”研祥集團副總裁孫偉對記者說,“我們不僅制造產品,還要創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