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出口“寒冬”玩具城搶灘內需市場,記者調查發現行業轉型之路艱難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周芳) 今年9月,廣東玩具出口金額為22.02億美元,同比增長26%,上升趨勢與圣誕節訂單影響較小有關。但是玩具企業坦承明年訂單銳減,玩具出口“寒冬”將于明年到來,生產企業轉向內需勢在必行。也就是說,不消除劣勢、硬傷,等待國內玩具生產企業的只有“死路一條”。
今天,廣州盛賢登云天下禮品玩具展貿中心和駿田精品禮品交易中心雙雙啟動招商,扎堆開辦玩具城旨在為上游制造業轉向內需市場做足準備。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玩具制造業受制于自身劣勢,加之稅收、認證等繁重的外部負擔,令轉型之路變得崎嶇荊棘。
難覓國際性玩具品牌
“說到電子游戲類玩具,人們會想到日本;說到毛絨公仔,人們會想到韓國;說到動漫產業,人們會想到美國。”廣州市玩具禮品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鐵指稱,在國際玩具產品體系中,看不到中國設計的代表類別和品牌。
在“沒有技術創新和改造能力,沒有產品設計和研發優勢,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的“三沒有”現狀下,一旦國外訂單減少,國內玩具制造企業立刻變成“無頭蒼蠅”,加之嚴重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玩具產品,一些過分依賴訂單客戶的企業,很可能還來得及轉向內需市場,便因資金鏈斷裂,喪失生存能力而停產、倒閉。
對此劣勢,王鐵建議,國內玩具生產企業要轉向內需市場,就必須研發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玩具產品,“像汕頭市澄海區政府與央視動畫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央視動畫項目合作戰略伙伴關系,澄海區成為央視動畫形象玩具產品的指定生產基地。目前已開發了100多個玩具產品,近期將正式開始銷售”。據悉,“澄海玩具”被作為一個集體概念推向市場,被業內普遍視為澄海玩具業的一次“自救”。
玩具行銷通道欠暢通
要轉向內需市場,玩具銷售的行銷通道變得必不可少。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專營玩具的零售店、品牌專賣店少之甚少,一些設立在專業市場內的品牌玩具專賣店也大都代理日韓等國外的品牌玩具,國內自主品牌的玩具仍散落在一些低端的批發市場內,尚未形成品牌效應與銷售規模。而百貨商店內的品牌玩具中,有七成都是國外品牌,國內玩具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更是無從談起。
王鐵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麥當勞、肯德基會定期設計出一些玩具產品配合食品贈售,一些年輕消費者為了收集整套玩具而不斷購買相關套餐,使得玩具、食品銷售雙豐收,給品牌增值。但是,奧運期間,北京烤鴨熱賣,日售800只,沒有一家國內玩具廠商看到這一商機,與烤鴨店協商,及時設計推出一款烤鴨造型的玩具。
王鐵認為,玩具制造企業要轉向內需市場,占領市場的最快方式就是與一些國內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行業、企業“抱團”發展,聯合設計、捆綁銷售。
受制高額稅收認證費
王鐵認為,歐美國家針對玩具安全制定了更加嚴格的標準和法規,甚至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標準,使企業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此外,原材料與上游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了20%~30%,不少企業承受不起。
而另一方面,玩具企業要轉型做內需市場,就必須獲得國內3C認證。據統計,目前全國有1349家玩具生產企業獲得了4684張有效3C認證證書,而這背后就是生產企業高達數億元的認證費用投入。
加上繁重的稅費負擔,“5%的營業稅、17%的增值稅、33%的所得稅,生產企業每賺100元就有55元用來繳稅”王鐵透露,轉向內需市場不但沒有幫助企業解困,反倒增加了企業的投入成本,最終這些成本壓力便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因此,鼓勵企業轉向內需市場,還需要政府方面提供更加優惠的稅收、認證費用等方面的實質性的支持。
此外,提高國內消費者對玩具產品的消費意識,填補玩具研究院等專業人才資源的空白,以及建立誠信交易體系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