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雪瑩
一場金融風暴,引發了多方爭論。自由市場體系是否可行?日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發表看法:“這次危機不會終結自由市場制度,我們會改善監管,但我們不會再回到一個政府管制的經濟。”
許小年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直接沖擊有限,不會引起整個金融體系的動蕩,但間接影響顯著。“到2007年,中國的出口占GDP 37%,貿易部門在GDP的貢獻已經高達9%,這是在我們國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比例。”許小年分析說,占GDP 37%的出口,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沿海地帶、廣東、江蘇、浙江,這些曾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省份,如今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業關門倒閉、失業率上升。除了外部需求的疲軟,還碰上了國內投資周期進入下行階段。
“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外部需求的引擎已經熄火,國內投資正在減速,唯一剩下的就是國內消費。”許小年對目前的經濟形勢并不樂觀,他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提出的挑戰主要不是在金融層面上,而是在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上。“這種過度依賴外部需求、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恐怕不能持續下去了。這個時候,要轉換我們的經濟增長模式,要從出口和投資轉換到消費。從經濟結構上講,要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
但應該如何有效刺激消費?許小年認為不是政府增加開支,而是減少稅收,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錢用在消費上,通過給企業、居民減稅,來刺激消費。
但是消費的增長不可能像投資這么高,人們的消費需求受到了收入的制約。許小年擔憂,“如果靠消費拉動經濟的增長,我們的GDP增長率就不可避免地要降低,”這將帶來一個更為尖銳的問題,就業壓力無法解決。
盡管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有明顯松動的跡象,但是許小年認為,宏觀政策解決不了增長模式的轉移問題,增長模式的轉移,要靠進一步的經濟改革。從投資到消費,要靠體制改革,從制造業到服務業,更要靠體制改革。
“為了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一定要解除管制。”許小年分析,這輪經濟周期的調整呈現“U”形曲線,在“U”形的底部停多長時間,取決于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速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