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道部聯手15省合建鐵路,每月至少開工兩項目
本報記者 王新磊 北京報道
“國家發改委沒有突擊批復鐵路建設項目,一切批復都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批復。”10月31日,針對國務院將加大鐵路建設拉動內需的說法,來自鐵道部計劃規劃司的消息稱,目前所批復的項目,都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鐵路“十一五”規劃》中的項目。10月29日,鐵道部通過媒體澄清:國務院批復的鐵路投資額已經達到2萬億元。
盡管這2萬億并非是針對經濟危機做出的舉措,卻在客觀上發揮了刺激經濟的作用。海通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龍華更預測,假設2010年底前完成其中的90%,鐵路基建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78%,2009年基建投資需要再完成3618億元,固定投資總額將達到4638億元。
“跨越式發展”的意外收獲
目前,中國人均擁有鐵路僅為6厘米,不過一根香煙的長度。由于中國鐵路發展滯后,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了嚴重的“瓶頸”制約。2003年,新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就提出了鐵路“跨越式發展”。
2004年1月,國務院批準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確定到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萬公里。2007年10月,國務院又將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到12萬公里以上。
劉志軍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建京滬、京廣、京哈、沈大、隴海等鐵路客運專線;建設京津、滬寧、滬杭、寧杭、廣深、廣珠等大城市群的城際軌道交通系統等重大鐵路建設項目。2008年8月1日建成通車的京津城際鐵路就是其中的一條。
鐵路跨越式發展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投資的加大。1998年至2004年間,鐵路投資幾乎沒有增長,總投資額在800億-900億元之間徘徊。到了2005年,鐵路投資總額就突破1000億元;2006年又一舉突破2000億元。
根據國家批準的《鐵路“十一五”規劃》,國家計劃于2006年-2010年間投入1.25萬億元進行鐵路基本建設。與此同時,鐵道部每年發行債券的額度也在以200億的速度增加,2006年發行了400億,2007年發行了600億,2008年計劃發行800億,截至目前已經發行了400億元。
大量的投資推進了鐵路建設。《華夏時報》記者從鐵道部網站了解到,自2008年6月以來,鐵路建設以“每個月至少開工兩個項目”的速度大力推進。其中包括宜萬鐵路電氣化工程、滬寧城際鐵路、甬臺溫鐵路,以及北京至石家莊鐵路客運專線和石武鐵路客運專線。
在9月至10月間,就有京石和石武客運專線、蘭渝鐵路、貴廣鐵路、南疆鐵路庫阿二線等一大批鐵路重點工程項目陸續開工。其中,石武鐵路客運專線項目投資估算總額1167.6億元;貴廣鐵路投資估算總額858億元。僅這些鐵路項目總投資已達4051.8億元,相當于過去4年投資規模的一半。
即使這些相對集中的鐵路建設,也并非是為了刺激當前經濟,拉動內需。由于投資不足等各種原因,“十一五”規劃中相當部分客運專線的竣工時間延遲至2012年度,且少量客運專線至2008年9月底尚未開工,因此造成相對集中的現象,并遇到金融危機。
生逢其時刺激內需
生逢其時的鐵路建設,成為了“拉動內需的龍頭”。
目前,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開始影響到實體經濟。中國的電力、煤炭、鋼鐵需求都在銳減。大規模鐵路建設的推進,無異于“雪中送炭”。
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了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同時決定加快南水北調中、東線一期工程建設進度。
1998年,遭遇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國家采取的舉措就是以公路基建投資為主拉動內需,中國當年也啟動了高速公路建設。這一次,以鐵路建設為主的投資也將迎來歷史契機。
國家對鐵路建設的投資,不僅可以加快完善鐵路路網,還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除鐵路系統的職工外,鐵路建設還將直接提供150多萬個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鐵路建設還會對鋼鐵、水泥、機械、有色金屬、電子電器等行業起到有力的拉動作用。
受鐵路建設提速直接影響的行業有鐵路設備制造業、鐵路建筑施工業、建材業等,預計將受到明顯正面影響的公司有中國南車、時代新材、南車時代電氣、中國鐵建、中國中鐵和中鐵二局。
龍華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說:“目前石太線、鄭西線和廣深珠等時速300公里客運專線的動車組正籌備招標。另外,朔黃線也計劃排在大秦線(2008年大批量采購)之后于2009年批量購置和諧型電力機車。”
事實上,目前大規模建設的鐵路所需投資遠遠不止2萬億元。
據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介紹,截至目前,國務院批復的鐵路投資額已經達到2萬億元,其中在建項目的投資規模超過了1.2萬億。“隨著鐵道部與各地政府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建設的不斷推進,有些數字還將進一步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鐵道部已經通過“省部合作”的方式,同15個省份進行了合作建設鐵路。以石家莊到太原的石太高客線為例,按照部省合作協議,由鐵道部、河北省、山西省三方共同投資建設,這意味著未來鐵路建設將持續拉動中國內需。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