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潘圓
義烏國際商貿城賣彩燈的商戶越來越焦慮,往年,這些彩燈早已整齊地排列在集裝箱內,運往大洋彼岸。與此同時,生產圣誕產品的玩具商也開始恐慌,為什么以前從5月開始即絡繹不絕的訂單,仿佛一夜間蒸發。他們不知道的是,隨著金融海嘯的蔓延,歐美市場消費指數已一再滑落。
今天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的統計報告,再度印證了危機的影響。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16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
受危機影響經濟增長放緩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小超,在談到金融危機影響時,更是使用了“很大”的字眼。他說,“作為對外開放度日益擴大、與世界經濟越來越密切的中國來說,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我們初步測算,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
而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首次承認經濟已經放緩。會議指出,當前國際因素對我國的不利影響逐步顯現,我國經濟增長放緩趨勢明顯,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資本市場持續低迷。
這場大西洋彼岸蝴蝶扇動的翅膀,掀起的巨浪不意間已經來到了身邊。不久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一次會議上指出,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集中爆發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全球經濟下行的趨勢還會繼續,而“新興經濟體無法獨善其身于國際環境之外”。他認為,雖然國內總體經濟形勢運行比較平穩,但是宏觀調控的風險和外部環境對中國的沖擊正在加大,同時國內的經濟不穩定因素在增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如果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期,中國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進行調整。從內部來看,受國內成品油、電力及初級能源價格的扭曲、工資上漲、高位運行的PPI和CPI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著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內在壓力。
宏觀政策已然轉向
雖然很多經濟學家認為,與歐美等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巨大的內需潛力,強大的財政支持等等,這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衰退,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掉以輕心。
迄今為止,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大約僅暴露了20%到30%,這使得謹慎應對顯得極其重要,宏觀政策的調整成為必須。
今天,另一條引人關注的消息是“國務院會議要求降低住房交易稅費支持居民購房”,而此前杭州、上海等10個城市已分別出臺了救市措施。這意味著過去幾年,擠壓樓市泡沫的宏觀政策已因為市場形勢的變化發生調整。在過去的一個月內,央行更是罕見地兩度降息。
而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加大投資力度”、“保持出口穩定增長”則被認為“體現了財政政策全面轉向擴張”。而通賬受控為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提供了必要條件。
國家統計局數字表明,盡管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7.0%)高于去年,但回落之勢明顯,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自5月份以來已連續5個月回落,9月份同比漲幅已回落到4.6%。
拉動內需從何做起
目前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超過60%。因此一旦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開始下降,要確保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和成功轉型,內需的啟動將成為關鍵因素。
李小超認為,擴大內需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投資,一方面是消費。從現階段來看,盡管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了很大進步,但是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需要大量投資。一些基礎設施,包括交通、城市建設也需要大量投資,加以改進。而促進消費的著力點更多,城鄉居民對改善住房的愿望十分強烈,對汽車等主要耐用消費品的需求也比較強勁。
但拉動內需談何容易?多年來,中國連年增長的巨額儲蓄存款,一直被視為“籠中之虎”。為了拉動民間消費,政府也曾不遺余力,但一直收效甚微。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別有針對性地拉動內需的措施。過去幾年拉動內需的主要措施是農業稅的減免、農村義務教育,以及醫保社保體系的建立。”《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說。中國老百姓為什么不消費?因為不敢消費。看病、上學、失業都沒保障機制。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經濟發展中,老百姓收入的比重占整個國民經濟的比重在下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收入不是增加了,而是相對減少了。”
他認為,除社保醫保外,能支持消費的是財富,并且這種財富要能隨著經濟的增長,保值增值,這是社保外更重要的安全體系。“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大量財富還掌握在國家手里。經濟越發展,土地、鐵礦石等資源的價格長得越快。而資源類的企業大部分掌握在國家手里。這些企業賺的錢,大部分歸國家了。在現在這樣一個財富偏向國家的情況下,老百姓缺少了一個未來消費的保障機制。
“十七大提出增加財產性收入。但問題是怎么落實?”沈明高說,現在老百姓獲得財富的渠道主要是存款、買股票、買房。買股票當然是增加財富的一種方式,但這個市場波動太大。股市漲上去是財富效應,跌下去呢?他認為應大力發展公司債市場。它的好處是回報比銀行存款高、風險比股市低。但我們恰恰沒有這樣一個投資渠道。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認為,在當前啟動百姓消費乏力的形勢下,加大政府投入,特別是公共財政投入的力度,不失為良策。現在老百姓不消費,那么政府就必須消費,政府消費以后出現的赤字,若干年后可以通過減持部分國有企業來彌補。
本報北京10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