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來賀同志生前在農田里勞動。劉軒攝
本報記者 李杰 王明浩
這是一個20世紀50年代就響遍全國的名字:全國民兵英雄、全國植棉能手、全國特級勞動模范……中共中央組織部曾把他的名字與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錢學森列在一起,是群眾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這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地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他領導的村莊始終高舉著社會主義旗幟,走在全國農業戰線的前列。今年春天,他離開了人世,但他的名字將被世人永遠銘記:史來賀———河南省新鄉市劉莊村原黨委書記。
“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如果群眾過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產黨人沒本事!”解放前的劉莊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佃戶村”、“長工村”。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方圓十里鄉,最窮數劉莊。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糧。逃荒把飯要,忍痛賣兒郎。”1948年,劉莊解放了,工作隊隊長告訴史來賀:共產黨是為窮人辦好事的,是領導人民建立一個沒有壓迫剝削、大家都過好日子的社會。這話深深打動了史來賀。一年后,他站在莊嚴的黨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冬,21歲的史來賀當上了劉莊村黨支部書記。面對翻身解放后仍被貧窮、饑餓困擾的農民兄弟,史來賀的心頭像壓了一塊石頭:“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如果群眾一直過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產黨人沒本事!”那年秋季,連降大雨,劉莊收割到場的小麥發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積水浸泡而死。眼看顆粒難收,村民們準備外出逃荒。史來賀和村上的黨員干部一起做群眾工作,他對大家說:“如今是新社會,有共產黨領導,只要大伙心齊,就一定能戰勝災害!”史來賀帶領大家一面改水排澇,搶種蘿卜、蔓菁,一面建磚瓦窯,辦豆腐坊、粉坊,到黃河灘割草,半年時間,給群眾分了4次紅,解決了群眾的生活問題。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吃上了白面饃和餃子。
劉莊地處豫北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給這塊1.5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4條3米多深、縱橫交錯的荒溝和700多塊高低不平的“鹽堿洼”、“蛤蟆窩”荒地。從1953年開始,史來賀帶領劉莊人車推、肩挑、人抬,起崗填溝,拉沙蓋堿,用了整整20年,投工40萬個,動土200多萬立方米,把一塊塊的荒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種糧種棉給劉莊人帶來了溫飽,如何讓劉莊群眾富起來,史來賀琢磨來琢磨去,看中了畜牧業。1964年,當時集體的家底還不厚實,史來賀花90元錢從新鄉買回3頭小奶牛,后來派人到新疆買回27匹母馬。經過精心飼養,3年后,牛犢子變成了一群牛,小馬駒變成了大馬群!現在的劉莊畜牧場,有奶牛近300頭,豬羊成群,年收入100多萬元。劉莊工業的起步頗具傳奇色彩。1974年,村里拖拉機上的喇叭壞了,換新的到處買不來,兩名司機試著把壞喇叭拆下來修理,居然修好了。這下可樂壞了老史:咱能修喇叭,為啥不能造喇叭?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的情況下,史來賀同大家一起搞試驗,一次不行兩次,小喇叭終于試制成功。開始時一天只能生產一對,后來增加到5對、50對、100對……劉莊的小喇叭響遍了大江南北。接著,史來賀帶領劉莊人又陸續建起了食品廠、造紙廠、淀粉廠等,不僅有效轉移了剩余勞動力,還為集體積累了大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