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仍在路上
在總結工作的同時,身為深圳知識產權局局長的徐友軍并不回避深圳目前在知識產權建設方面的短板。
首先是知識產權人才“短板”效應開始顯現,成為制約深圳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司法審判、顧問咨詢、律師服務、司法鑒定、代理評估、運營管理等方面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和瓶頸制約。
其次是推動中小企業獲得知識產權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辦法不多,大量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缺乏、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危機感不強的局面仍未改變,不利于實現深圳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的經濟發展目標。
三是知識產權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等方面還有大量空間,在完善知識產權機制和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基礎建設方面仍要下大力氣推進。
不僅直面問題,還要勇于解決問題,深圳在這方面也給出了答案。
徐友軍透露,深圳知識產權局將會陸續推出相關措施,以知識產權推動深圳的產業升級。
“解決人才缺乏的瓶頸是什么,答曰:培養人才,這是深圳推動知識產權戰略的必由之路。”徐友軍表示。
他還主張,為從根本上打通人才通道,必須放眼未來,以開拓創新的理念,充分利用市內外高校資源,建立知識產權學院。
徐友軍還對知識產權學院的培養模式做了進一步解釋。
新建立的知識產權學院與傳統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相比,突出培養實務性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將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傳統的知識產權理論課程;二是從企業研發檢索、專利申請、商標注冊到知識產權管理、交易等全過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課程;三是邀請國內外知識產權機構審查員授課,從審查員視角講解知識產權的權利獲得;四是邀請知名法官、律師講授訴訟實務。
從深圳知識產權局的角度來看,想方設法促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創造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小企業是創新的基礎與源泉,要充分發揮小企業在原始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中小企業申請發明專利,學習世界先進城市的知識產權管理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
以臺灣工業研究院為例,該院共有六千多名研究人員,過去幾年來,臺灣每年約有三萬家的企業接受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各種產業技術服務及委托研究,該院平均每年約兩千多件的專利申請,之后將這些專利通過轉讓或其他方式提供給中小企業。
“而深圳缺乏這樣的研究機構來為中小企業提供委托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的專利申請,政府應吸收和借鑒先進城市的知識產權管理經驗,在全市建立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的支持機制和服務平臺。”徐友軍認為深圳將來可以在這方面進行大規模地突破。
他還展望,到2010年,深圳將發展百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形成優勢企業集群,利用集群的示范效應,引導企業利用知識產權賺錢,擺脫高能耗、高污染、收益低的低端加工模式,利用知識產權獲取利潤是產業發展的未來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