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倪柏明
提升國內船舶配套產業任務緊迫
在日前于德國漢堡市舉行的“中國船舶產業發展論壇”上,專家表示,伴隨著中國船舶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升中國國內船舶配套產業的規模與技術水平已經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中國江蘇揚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陳仕權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造船業高速發展,諸多船舶制造商在船舶整體組裝方面的生產和技術趨于成熟,但國內船舶配套產業非常弱小。
據介紹,不少企業都從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船舶配套核心設備,致使采購成本居高不下。以大洋公司為例,除造船板等基礎材料外,發動機、電子控制設備等船舶“心臟”一般都從國外進口,進口配套產品比例高達70%以上。
除此之外,國際造船市場價格大幅回落,人民幣匯率上升,勞動力價格上漲,已經或正在制定的造船新標準、新規范可能會提高造船工藝和技術要求,都是對中國造船業新的挑戰。在此情形之下,有所變化將是最好的防范。
需求出現拐點?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量為102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6%;手持船舶訂單1921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82%。從目前的手持訂單推斷,未來三年中國造船完成量仍將以35%的速度增長,造船業在世界市場所占比重將呈現平穩增長態勢。
但市場形勢漸變,受多重因素制約,未來承接新船訂單或將呈下降趨勢。
根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對世界造船總量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承接新船訂單量1177艘、8605萬載重噸,同比分別下滑47.8%和30.1%,但是,以載重噸計,2008年前6個月成交量僅次于2007年同期水平,與2006年基本相當。
因此諸多業內人士預計,2008年有望延續船舶制造業在2007年的輝煌,2009年和2010年兩年也有訂單的支撐,但在2011年后,新船訂單將會大幅下滑,在2011年或者更早的2010年,船舶建造將呈現出下滑拐點。
但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市場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新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則認為,現在提出拐點論還為時過早,目前訂單出現減少主要是今年不利因素集中凸顯。受鋼材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美元次貸危機等影響的行業回落,在多數造船企業訂單延續到2010年甚至2011年的情況下,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訂單變化將取決于未來世界經濟發展。
不過張新龍也表示,我國造船企業設備老舊、技術落后、造船模式單一,在訂單減少、成本提升、行業利潤下滑的情況下,確實存在不小的風險。例如今年上半年,由于造船量大幅增長,甲板機械、舵機、螺旋槳、閥門、齒輪箱、低速機曲軸等配套產品都供不應求。
同時,船等機的情況越來越多。一些能夠拿到訂單造船企業,也遠遠低估了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漲帶來的影響,尤其是新興船企,往往將大部分資金用于船廠的擴建,甚至獲得的經濟效益不能維持后續生產,造成拖期交船,未來將有大批這樣的企業面臨淘汰。
船舶配套產業蘊藏巨大商機
近年來,一直有專家呼吁,造船業作為一項戰略產業,不僅要引起本行業的關注,更需要其他關聯產業的支持。
中國在全球航海業所占比例不斷加大,造船業是最大受益者。20世紀90年代后,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大量進口和出口產品仰仗海上運輸,使得中國的航運經濟逐漸走強,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年海上貿易額將達到1萬億美元。
張新龍指出,造船業進一步發展,需要為航運提供支持的綜合性產業實現提升,配套產業與之相輔相成,水上航運、海洋開發等下游產業體現帶動作用等。例如在國內就存在大批的老舊船只需要淘汰,而目前新船市場的高價也促進了船舶修理的快速增長。
面對全球造船企業遭遇新船訂單量下滑的不利局面,國內船企也在積極尋找對策。在采訪中,不少企業表示,新船高峰需求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船舶修理的興盛即將來臨,未來船舶配套產業將蘊藏巨大商機,借助港口優勢實行船舶組裝產業與配套產業集群式發展,也是國內外船舶產業發展的成功模式。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