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斯達克不能眼看著IPO的巨大利益被倫敦證交所獨吞。屢次收購不成后,它終于決心自己入場一搏。
文|CBN記者 黃運濤
在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似乎并沒有影響到證券交易所擴張的興致。9月22日的消息稱,跨大西洋證券交易所集團Nasdaq OMX計劃在倫敦開設一個上市平臺,與倫敦證券交易所(LSE)就首次公開上市(IPO)業務展開直接競爭。
如果計劃如愿實現,Nasdaq OMX將成為第一家在歐洲設立股票交易平臺的美國交易?所。
1990年代末以前,世界上600多個交易市場各自為政,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跨國公司以及機構投資者希望交易所提供更方便快捷、價格更低廉的服務,由此引發了交易所之間的跨國并購,并使市場與企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在很多情況下,要分清一家公司的所屬國已經越來越困難,對那些大公司來說尤其如此。
相比歐洲各地的小交易所,納斯達克最強大的優勢是規模,這讓它有了提供更低價格的可能。納斯達克計劃開設的上市平臺屬于“多邊交易設施”(MTF)。Nasdaq OMX首席執行官鮑勃·格雷菲爾德稱,該MTF將對納斯達克和OMX的現有用戶實行優惠,其定價將“大大”低于其它擬建的MTF。
納斯達克創立近40年來,先后在電子熱、硅谷熱、網絡潮等數輪大趨勢中得到飛躍發展。納斯達克膨脹到頂點之時,大有海納百川之勢。2001年,納斯達克膨脹達到了極點,市場的交易量和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了全球第一位,遠遠超過了紐約證交所和美國證交所,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目前,納斯達克市場擁有超過3000家上市公司。美國90%以上的軟件行業上市公司、80%以上的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計算機及外圍設備行業上市公司和通信行業上市公司都在納斯達克上市。
納斯達克市場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創業板市場,它不僅超越了國界的限制,也不再囿于中小型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的范圍。不過,在建立全球性市場的時候這家市場會發現,它的命運始終仍與IT行業相連。隨著IT泡沫的破滅,納斯達克不得不暫時放棄全球擴張計劃。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走出低迷,納斯達克又加緊了擴張的腳步,而倫敦成為其目標也絕非偶然。
雖然身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交易所之一,倫敦證交所近年來卻屢屢成為其他交易所并購的目標。歐美證交所紛紛展開收購談判,納斯達克更是三番五次地商談合并事宜。納斯達克曾在2006年出價27億英鎊(合52億美元)對倫敦證交所進行敵意收購。這次事件直到2007年6月,倫敦證券交易所出資21.5億美元收購意大利證券交易所,成為歐洲規模最大的交易所,才使整個事件告一段落。不過2006年,納斯達克也收購了全美第二大電子交易系統Instinet公司及北歐股票交易所OMX,鞏固其全美第一大電子交易商的地?位。
不過,納斯達克從未對倫敦市場死心過。因為對有意IPO的公司(尤其是外國公司)來說,倫敦可能是它們最佳的選擇。相比美國,這里有更多元化并且數量龐大的資金,有更低的上市成本以及更高的國際化程度。在美國市場,上市費用往往要占到融資的7%,但在倫敦的監管體系下,這個費用比例可能只有3%到?5%。
更低的成本帶來了更多的交易。2007年,在倫敦證交所主板、專業證券市場及高成長市場共計有252個IPO,融資總額520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86家境外公司,融資總額為290億美元。相比之下,同年外國公司在規模更大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融資總額僅為180億美元。
納斯達克當然不能眼看著這樣巨大的利益被倫敦證交所獨吞。在收購不成后,它終于決心自己入場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