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朱茵 上海報道
“動蕩時期資本市場的機遇在哪里?”上周六在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金融界、學術界的著名學者和金融機構負責人圍繞這一議題展開對話。他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當前要從制度建設入手提振投資者信心。
抓住資本市場發展機遇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動蕩對中國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在新的金融格局即將改變的大背景下,中國應該抓住機遇,穩步發展資本市場。
吳曉靈認為,美國的金融動蕩對中國的實質影響遠遠小于心理影響。首先是中國金融業涉及國際金融市場有問題的產品資金量有限。第二,減少對外需求的依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既定方向,目前的情況會促進中國加大力度,進行調整。第三,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和13億人口的市場是經濟向內需拉動轉型的基礎條件。第四,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金融體系需要改革,中國有機會在新國際金融體系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前提是認真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
“控股股東套現比例并不太高,投資者要理性對待大小非解禁”。針對市場關注的“大小非”問題,吳曉靈表示,股東拋售股票和上市融資是資本市場價格發現機制的表現,限制交易只會使市場扭曲。大小非對市場的沖擊遠不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嚴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解禁股中占絕對多數,占比達到71.75%,控股股東套現比例不太高,只占到23.04%。目前隨著市盈率的回落,大小非減持動力在減弱。
積極著手市場制度建設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發展資本市場面臨一些問題。專家建議:首要問題是提升市場信心。因為股市不斷下跌源于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不確定。專家建議從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入手增強投資者信心,但并不贊成“短視政策”。
吳曉靈建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實行強制現金分紅。數據顯示:2007年分紅的上市公司比例為52.4%,股息高于一年期利息的只有4.1%的企業。還有12.1%的企業回報低于活期利息。她認為,倡導分紅理念是引導價值投資、克服短期炒作的基礎工作。此外,還需要發展股權投資基金,開通場外市場,培育上市公司資源。
專家還建議推出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改變市場單邊行情,減少股價過度波動。開展融資融券業務要嚴格限制向銀行融資的比例,做衍生交易要限制杠桿比例;不斷完善公開發行制度和二級市場,嚴厲打擊內幕交易;拓寬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的投資范圍,培育市場戰略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