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10月7日,以及隨后幾天,錢江晚報在頭版對正大青春寶“工者有其股”事件進行了大篇幅的連續報道。一時“馮根生該不該持有300萬股”、“馮根生難題”轟動省內外,國內外有上百家媒體爭相報道,企業界、經濟學界和政府有關方面也甚為關注。著名經濟學家魏杰、王玨紛紛發表文章;復旦大學還專門成立了“馮根生難題”課題組,并就此撰寫了一部幾十萬字的書。
“其實我馮根生做這個出頭鳥,說穿了不是為自己,我是為了國有企業的前途,為了職工的利益,也為像我一樣成千上萬為中國改革事業默默奉獻著的企業經營者。改革說到底就是要有人來沖破大大小小的樊籬,就是要有人站出來說話,我當時已經64歲了,我不怕什么,就站出來吆喝幾下,成與不成是另外一回事。”馮根生預想到了可能產生的壓力。
爭議如期而至,而且有的質疑來得很猛烈。當時有的老同志說:“馮根生還是不是共產黨員?是黨員就要講奉獻,我們當年干革命的時候,誰計較過自己的利益!”
面對這樣的指責,馮根生很坦然,“其實我當時就有國外的大財團三顧茅廬來請我,僅安家費就是一百萬美元,但我沒走。我不是不動心,是舍不得自己的企業,就像自己養大的孩子舍棄不得一樣。說實在的,60多歲的人再去談錢太晚了,再多的錢也花不了多少了。可改革沒有止境,我得為他們為職工想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當廠長時為職工多發了3元錢就被貼滿了‘大字報’,說我搞物質刺激,只抓生產不抓革命,要斗我。在中國改革太難了,槍打出頭鳥,我這只鳥也愿意挨槍的。”
問題社會化了,關注度就大了。為此,杭州市政府專門召開了幾次會議進行研究,終于在半年多之后,也就是1998年6月初 “正大青春寶國有股權有償轉讓方案”被批準通過。由此,爭論了近10個月的有關持股的爭論總算畫上了句號。
“300萬股貸款買不買,職工看著我”
股改方案市政府是批下來了,馮根生卻傻眼了,職工們也開始猶豫了。
因為股權是有償轉讓的。馮根生持300萬股,也就需要300萬元的人民幣。他哪來那么多錢?合資前,他的月工資是480元,合資后雖增加到幾千元,但與300萬元的相距也實在太遠了。職工們的心更懸了,你馮老總60多歲了,我們交了錢你退休了,企業虧了我們找誰去啊?
這時,一向其樂融融的馮家開起了嚴肅的家庭會議,主題是討論到底買不買這300萬股。最后決定還是買,因為馮根生不買,職工當然更沒信心買了。于是馮根生家里湊足了30萬元,再以股權作抵押向杭州城市合作銀行貸了270萬元,300萬股終于塵埃落定。馮根生向職工交了底,“我借錢認股,人不會走,準備再干5年把大家的本錢都賺回來。”一諾千金,職工有其股,成了資本的主人,3000萬股一個星期全都認購完成,卻沒有一個是企業貸款的。“當時我的壓力是很大的,首先我自己每天要還的利息就是700多元,一千多職工都是多年的積蓄壓在那里的,所以沒有退路可走。”
正大青春寶股改之后,職工自己真正當起了主人。他們自覺加班加點,連水、電費都大幅下降,原來國有企業的那種懶散習氣一掃而光,所有的熱情干勁都迸發出來了。當年分紅就達30%,之后不到三年時間所有本金就全部返還。企業利稅10年增了5倍,總資產增長10倍以上,產值增長近10倍。顯示了股份制改造的巨大威力,這就是改革的驅動力。
老職工有股,新職工沒有,這要想新辦法!
由馮根生持股而發起的“工者有其股”的聲音,盡管已遠去十一年了,可回響還在。當年上海、北京、青島、大連的政府和企業紛紛組團前來取經探討,成為國有企業股權改革的風向標。正大青春寶也成為全國第一個職工持股的國有企業,此后引發了全國性的企業職工持股改革,“工者有其股,經營者持大股”不再成為新鮮事。
如今坐在記者邊上的馮根生說,此后各地某些企業出現了由轉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像國有資產、集體資產的流失,但這并不是股份制改革本身有什么問題,而是監管的問題,法制不健全的問題,是不公開不公正不透明造成的問題,這個不能怪罪改革。改革首先要改然后再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前面的路走了才知道有山有水有曲折,不能走都沒走就因為怕有曲折不上路了。“就像我們這股權改制,現在看來還有問題,像老職工有股份,可新職工進來就沒有了,這對他們的積極性就造成了挫傷。怎么辦呢?我們正在想新辦法,所以社會要進步,改革的輪子就永遠不能停下來的。”
流動的水才活,改革的大河才會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