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報記者 忻尚倫
無論技術派、價值派,市場人士對昨天大盤的暴漲均有些迷茫,而對券商股的領漲更是感到“難以理解”。有“市場風向標”之稱的券商板塊在“朦朧”的“利好”聲中居然創下了近15個月的板塊最大漲幅,達9.84%,甚至高于4月24日降印花稅時9.45%的漲幅。
事實上,從昨天早上起,多個版本的傳聞便四下而起,且多數指向券商公司:
1.證監會“二次發售”解決大小非,券商受益;
2.融資融券的可能在奧運后出臺;
3.中信證券計劃動用50億元二級市場增持股票,方案已經于昨天上午報證監會;
4.摩根大通放言政府將出臺2000-3000億元的經濟振興計劃,中投從美國部分撤資,加入國內經濟振興計劃之中。
此外,傳聞還包括舊話重提的“印花稅單邊征收”、“平準基金入市”,以及“暫停三個月的新股上市審批”。
“除非這些傳聞中的幾項主要事件落定,否則所謂的‘利好’非常有限。”一資深市場人士說。
由于數個“利好”傳聞和中信證券有關,早報記者就這些傳聞征詢了中信證券的相關人士。對方的回應是,集團方面沒有增持計劃。其同時表示,集團高層和公司運作近期沒有異動。
在上周五證監會解答市場七大熱點問題時,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會研究通過券商中介達成交易,引入二次發售機制,完善大宗股份減持的市場約束、減震和信息披露制度。
“如果說此消息確實為一‘利好’的話,那么周一市場暴跌130點是怎么回事?”一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經理提出他的質疑。在他看來,二次發售機制即便是推出,對于市場的利好也相當有限。
“說白了,二次發售可以看作是增發的另一種形態。”該產品經理表示,就是說,以前是大小非通過二級市場或者大宗交易減持,但現在中間多出個中介,就是券商。券商做什么事?券商可以承銷這部分解禁股。“是券商自己吃下來嗎?當然不是。因為券商和一些機構比較熟,那么券商就在上下家之間穿針引線,做做推介、路演之類的工作。當然,如果券商覺得解禁公司股票具有投資價值,也可以自己買入。”他表示,券商在其中也就賺取一個承銷費,“但世道不好的話,有限的承銷費利潤對券商來講,貢獻有限。”
那么“二次發售”對大小非給二級市場的沖擊又有怎樣的減震作用?
“未必!”申銀萬國分析師錢啟敏指出,弱市中,上市公司做增發都發不出去,最終券商只能包銷自己掏腰包,“二次發售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次,二次發售怎么定價?按二級市場價格嗎?股價都在破凈了,誰肯賣給你。難不成又要重演新股發行的套利怪圈?”錢啟敏說。
■ “二次發售”是“偽利好”
“牛市融資、熊市融券;融資融券如果齊推,是助漲助跌的利器。”一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經理表示,融資融券的迫近對目前市場內的中小投資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結合目前大小非減持來看,融資融券反而可能成為市場的一大利空。惟一稱得上利好的,就是完善了市場的做空機制,在股市發展的必經之路上又向前邁了一步。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融資融券推出后,會讓一部分原本急于拋售的大小非,轉為借給證券金融公司以收取利息,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小非解禁的問題。
對上述說法,華泰證券分析師張逸塵認為,融券對大小非減持的制約作用微乎其微。大小非如果融券給投資者,等于幫助市場砸自己的股票,股票一旦真跌了,借出證券的大小非們可能蒙受巨大損失,因此對有減持意愿的大小非而言,一旦預期出現下跌,他們只會加強減持,而不是借出證券,說白了,利息才有百分之幾,“融資融券推出后,普通投資者玩不過券商,券商可能玩不過大小非,他們有可能成為市場中最大的‘莊家’。”
■ 融資融券讓大小非坐莊
左看右看,在人心極度渙散的情況下,監管層手中的“救市”牌也就是“平準基金”了。但平準基金真的能橫空出世嗎?
“前幾次市場傳言平準基金入市,結果迎來的都是更慘烈的下跌。”國都證券分析師張翔不無謹慎地指出,“監管層如果能啟動,應該早就動了。”
他認為,無論從證監會年中工作會議,還是從幾次的回應市場熱點問題,從來沒有出現過“平準基金”的字眼。
或許監管層的態度和很多學者一致——市場的問題要由市場的方式解決。
股市不缺錢,缺的是實體經濟的增長預期。于是,在有外行說中國政府出千億資金不是救市而是救經濟之際,報復性的上漲開始了。
一市場人士指出,摩根大通也是個機構,“我記得第一個唱多石油價格的就是他們,還論定7月份石油價格會沖破150美元。”
很快的,小摩唱多后,標普也在昨天發表策略報告中寫道,中國經濟增長在奧運會后放緩幅度不會太大,并預計2008年中國GDP增長率將在10%左右,2009年則不低于9%,預測上證指數年終目標2900點,“作為A股投資者,我們不能一味排外,但要有‘防人之心’。留心QFII的動向,目前不要輕動為好”。
■ “平準基金”是張牌嗎?
記者觀察
別又倒在傳言下
早報記者 忻尚倫
“如果說這次的傳言和之前有何不同,我認為就是這次有真金白銀的數字,而不再只是幾項制度性的措施。”在國都證券分析師張翔看來,刺激昨日行情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摩根大通預測的中國政府將啟動“千億資金救市計劃”。
但經歷了幾次“狼來了”之后,我們不禁在這里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7月4日、7月18日、8月1日,無數次對利好的期盼,令尾盤飆升之時傳言四起。而內容不外乎“平準基金入市”、“單邊征收印花稅”、“實施T+0”。由于被拉起的均為大盤股,使得投資者仿佛看到了救市的白馬騎士,歡呼著魚貫而入。
而當今夜無事后,跟風的純良股民們才赫然發現,白馬騎士的真身其實是美杜莎。
每一次的傳聞肆虐,是又一批闖關者的淪陷。是誰在利用“皇帝的新衣”?又是誰眼睜睜地看著投資者因“信賴”而淪為殉葬品?
美杜莎的手法并不高明,每次拉起的過程中,其對倒的痕跡非常明顯。可恰恰是這種“輿論”效應,會把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投資者一次次地拉入泥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跟政策”是中國股市的操盤習慣,也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信仰。而一旦上層建筑希望走向市場化的時候,就會讓很多人在這一過程中,為改革的陣痛付出代價。
心痛的是,流血流淚的大部分都是中小投資者。
中國證監會在召開長達3天的年中工作會議中表示,今后要讓信息披露更透明化、讓媒體輿論發揮更好的監督與導向作用。我們殷切地期望這一切不僅僅是適時的“維穩”需要,因為我們的市場太需要一個敢說能干的監管部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