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6.3%。其中,城市上漲6.1%,農村上漲6.8%;食品價格上漲14.4%,非食品價格上漲2.1%;消費品價格上漲7.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5%。從月環比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6月份上漲0.1%;食品價格下降0.1%,其中鮮菜價格上漲4.3%,鮮蛋價格下降0.8%。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國家統計局8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6.3%。
6.3%是個令人欣喜的數字。因為,這一數字是繼5月份CPI回落至7.7%后,連續第三個月回落。今年以來,我國CPI一直處于高位,遠高于年初設定的4.8%目標值,令人十分憂心。顯然,欣喜不僅僅是源自6.3%這個單純的數字,更重要的是源自其持續回落的態勢。
“CPI連續3個月回落,從緊的貨幣政策有一定的影響因素,但不完全是。緩解通貨膨脹壓力,需要增加商品的供給;另外,還要考慮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因素,目前,國際油價開始明顯回落,油價回落降低了通脹預期,就會使實際通脹水平下降。”對于CPI緣何持續回落,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同時,夏業良認為,最近這一階段國家反通脹的政策是十分堅決的。
從“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變化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繼而又調整為當前的“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新情況和新挑戰,去年以來我國政府因勢利導,不斷調整著宏觀調控目標,努力把物價漲幅控制在經濟社會發展可承受的范圍內。
此外,今年以來,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在生產、流通等領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經濟增速適度回落,有效緩解了供求矛盾,也有利于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
與歷史相比,我們看到,這一輪物價上漲和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關系密切,食品、能源價格上漲等結構性特點也很明顯。但從更深層原因看,本輪通脹仍可歸結為近年來總需求持續擴張背景下,我國經濟一系列結構失衡所導致的成本推動壓力的釋放。
前不久,中央強調指出,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把握好調控重點、節奏、力度”,“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而此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的2008年第二季度例會也透露出信息,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要充分認識推進結構調整的緊迫性,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產業、外貿、金融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促進國際收支趨于基本平衡。
這意味著,在具體調控措施上,一方面將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另一方面,將增強調控的靈活性,以財政和貨幣等多種手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有經濟學家指出,以前我們的宏觀調控政策一般偏重于總量調控,現在,不僅考慮總量問題,也更加重視結構問題,通過結構調整來實現總量上的調控。與此同時,增長和通脹之間的兩難困局可能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下半年,在尋求兩者平衡的努力中,國家應更多地把政策著眼點放在結構方面,更多地通過結構性調整來解決問題。
夏業良告訴記者,如果CPI在第3季度回落,那么,中央在下一階段的決策權就會靈活一些。從貨幣政策方面看,是從緊還是適度放松就可以權衡了。
在將"雙防"目標轉成"一保一控"后,業內人士對接下來宏觀調控政策猜測很多。有專家認為,放松財稅政策或許是一劑良方。可考慮通過取消居民存款利息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低收入群體提高價格補貼等措施,增加全體居民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
"我對下半年物價形勢的穩定滿懷信心",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說,要看到黨中央、國務院有決心、也有能力把物價上漲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同樣,我們也充滿了信心。(谷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