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報記者 姚偉
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的急劇攀升之勢不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續第三個月明顯回落。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7月CPI同比增長6.3%,較6月7.1%的數值再度下降。而此前一天公布的7月份PPI高達10%,創下12年來新高。
接受早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CPI的回落為國內能源要素價格改革提供了合適的契機。不過,PPI與CPI數據之間差距的擴大,極可能意味著居民實際購買力的下降,接下來政府出臺政策的同時,必須注重通過財稅支持提高全社會承受高通脹的能力。
或是巧合,新華社昨日發布的《新華視點》就援引經濟學家徐連仲的建議指出,后期政策“應可考慮通過取消居民存款利息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低收入群體提高價格補貼等措施,增加全體居民對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
CPI回落顯“調價”契機
一如市場此前的普遍預期,食品價格增速的減緩保證了CPI數據在7月份創下今年以來最低月度增速。而對于后期通脹走勢,分析人士也大多表示樂觀。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師哈繼銘在昨日發布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政府應當利用食品通脹回落的契機,理順國內能源價格。
“通脹率的下行是建立在物價管制還在持續,能源價格尚未正常化的局面下的,正如一個高燒的病人,并不能將冰塊敷于頭上就聲稱自己病好了一樣。”哈繼銘在報告中形象地指出。
“能源要素價格改革不能等。如果能夠用短期的代價換取長期通脹壓力的下降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我覺得值。”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實驗室主任、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告訴早報記者,某種程度上,能源要素價格改革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宏觀調控政策的最關鍵一環。
而從7月份CPI數據的構成來看,能源要素價格的上調或許也不會對CPI走勢造成太大影響。雖然上月國家上調了油電價格,并使PPI創出新高,但在CPI的構成因素里面,非食品價格僅上漲了2.1%。
花旗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彭程此前曾為早報記者進行過測算,假設政府在奧運會后著手能源價改,到今年年底,非食品價格對于CPI的影響會上升到3%,“雖然這一比例與現在比有較大提高,但只要食品價格回落,CPI數據也會繼續回落。”
哈繼銘的觀點是,理順能源價格并不增加“額外”的通脹壓力,而只是使隱性通脹顯性化。
實際購買力下降隱憂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稱,CPI數據的下降并不能反映出居民實際承受的通脹壓力有明顯減輕。相反,PPI與CPI倒掛明顯可能會帶來居民實際購買力下降的隱憂。
其中道理不難理解。PPI高企意味著企業的生產成本高企,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導致中下游企業不敢隨便提價,于是企業的盈利開始受到嚴重影響。其最終結果必然是居民就業和收入的下降,并影響到居民的消費能力。
事實上,多位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前日國家統計局公布PPI數據之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便指出:“當前我國終端產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PPI上漲難以快速傳導到CPI,但會增加企業成本和經營困難。由此導致的就業和收入減少,會降低一部分群眾對較高物價的承受能力。”
在孫立堅看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必須理順能源要素價格,逐步放開PPI對CPI的傳導空間。不過,更重要的是,需要財政政策加大對于中小企業和普通居民的支持,“必須一邊提高全社會承受高通脹的能力,一邊進行改革。”
一方面,財政政策必須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使企業能夠順利完成生產模式的升級和轉型,從而從根本上消化輸入型通脹壓力。可見的事實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自8月1日起調整部分紡織品、服裝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另一方面,必須完善收入的再分配體系,構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此舉有效擴大內需,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企業“供大于求”的問題,幫助企業緩解盈利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