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外匯局:“中國無熱錢說”不代表本局觀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 01:30 第一財經日報
針對《中國經濟周刊》日前一篇關于“中國沒有熱錢”的報道,國家外匯管理局昨日在其官網發表聲明:該報道中引述觀點不代表其觀點,外匯局將繼續加強和改進跨境資本流動監管。 《中國經濟周刊》在近期的一篇報道中稱,“ 國家外匯管理局相關部門負責人”7月7日接受該刊記者采訪時表示:“1.75萬億的熱錢超過了我國的外匯儲備,統計方法很不科學。如果做熱錢統計,首先要按照國際標準(在資本項目下快進快出的資金)進行,他(張明)不按國際標準計算,而是按自己的方法算了一個數字。” 報道中所稱的“1.75萬億熱錢”,源自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和本報記者徐以升近期發表的一份報告。該報告認為,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流入我國的熱錢合計1.2萬億美元,熱錢利潤合計0.55萬億美元,二者之和為1.75萬億美元。 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僅為119億美元,單月增量創下2006年3月以來(含)外匯儲備單月最低增量。6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18088億美元。如果考慮到6月份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以及主要商業銀行用外匯繳存款準備金這一因素,6月份實際外匯儲備增長可能仍在500億美元以上。 央行反洗錢局局長唐旭曾以學者身份在《金融研究》撰文發表個人觀點稱,熱錢具有“高短期流動性”,由于我國存在資本管制,繞道而入的投機資金缺乏短期流動性,不宜稱為“熱錢”,可稱之為 “長線投機資金”。其計算顯示,1999年到2005年長線投機資金規模總計上限2939億美元。該文還指出,長線投機資金的流入渠道不僅是貿易渠道,更為合理和全面的描述是境外資金通過FDI進入境內。 目前被廣為引用的“熱錢”估算框架,多以“外匯儲備-貿易順差-新增FDI”為基礎,之后再考慮外匯儲備轉移到中投公司、商業銀行以外匯繳納存款準備金、外匯掉期交易以及匯率變動等各種因素。經過類似的調整之后,美國研究機構SMRA的一份估算報告顯示,6月份“熱錢”流入約為148億美元。 有學者并不認同上述算法。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在近期一份研究報告中以資本項下“其他投資”為計算基礎,將該項按照主體分為境外主體和境內主體兩部分。 他將較難納入監管視野的境外機構資金流入計入“熱錢”,扣除其中通過QFII流入的資金,減去香港居民人民幣存款帶來的資本流入,再加上經過匯率變動調整后的“錯誤與遺漏”項下的資本流入,計算出的結果是,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前五個月“熱錢”規模分別為810億美元、400億美元、700億美元和510億美元。 不過這一計算方法沒有對貿易項下和FDI項下“熱錢”進行計算,而“熱錢”計算爭議的焦點也正在于這兩項。就在7月2日,外匯局、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推出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該系統于昨日起試運行。 本報記者了解到,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自醞釀、調研到正式宣布實施,歷時不過三四個月,而就在4月19日,國務院曾召集多部委,就“熱錢”監管進行討論研究。 邱壑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