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場地震,遠比“改變生活”深刻得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3日 07:09 中國經濟時報
■劉以賓 日前,中國青年報與搜狐教育頻道聯合開展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88%的公眾認為這場地震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耙粋月少買一件衣服”、“三天素衣、素食、不妝”等等,假如說這些“改變”僅限于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層面,那么,“我們都應該學會更加珍惜和愛”、“珍視人和人之間的情誼”、“以后要多用寬容的心態來對待別人”等等,則已經深入到生活態度。一位被調查者說得很深刻:“災難就是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前,混沌的人開始清醒,麻木的人開始反思,而悲傷的人又開始前行。”抗震救災所帶給我們的清醒、反思和改變,也許遠不止生活態度,而是直接通向價值觀和道德倫理。 在這場大地震中,涌現出了大量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例如:自己孩子被埋在瓦礫下而堅守崗位的女民警、9位至親遇難仍堅守一線的女書記、旅游中多位親屬不幸死亡卻留在災區充當志愿者的年輕醫生、身體斷成三截仍呈保護學生狀的女教師、將全部“財產”捐獻災區的乞丐……這些事跡廣為傳播,在億萬人中形成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情感共鳴。曾讀過一篇《站在道德之巔》的文章,而她、他,以及無數的她們、他們,分明都已攀上了道德之巔,雖然身份平凡,但人格的高大和道德的光輝卻能與偉人比肩。他們將被寫進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成為永久的精神楷模,成為后代景仰的道德巨人。正是有了他們,正是有了更多人受到的感動和靈魂洗禮,似乎在一夜之間,一個嶄新的價值體系和道德平臺浮現于中國大地,構筑進人們心里。 不禁聯想到近些年來很多人為之擔憂的社會道德現狀:進入新時期以來,人們對“價值多元化”已較為認同;與之相關的,“道德多元化”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初級階段、社會階層分化、國外文化的影響,價值多元化不可避免。然而,雖然價值理念、道德標準、生活方式系現代人的選擇自由,但過分地“發散”、無節制地向低端、向負面延伸和滑落,的確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即主流價值觀不“主”乃至淹沒在各種濁流之中,道德底線下移乃至全線崩潰。而此次大災,讓我們欣喜地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新的情形和趨勢:人們各自不同的價值觀迅速向“主流”靠攏、聚集,道德底線不僅重現輪廓,不僅線條堅實,而且其“標桿”完成了快速的提升。 筆者曾寫過一篇“利益如水,良心如石”的小文,說的是正義、良心并非已被徹底瓦解,而僅僅是被過度的物質欲望、商業利益之“水”暫時淹沒,且相信總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假如說過去人們對物質主義、精神頹廢、短視狹隘、人際冷漠以及各種良心泯滅和缺德行為,只能報以無奈的寬容乃至最終的麻木,那么正是這個新形成的主流價值觀和標高被大大提升的道德底線,喚起了深藏于多數人內心的良知、愛心和道德追求,正是在這樣的“參照系”面前,那個棄自己學生不顧,只管自己逃命的“范跑跑”才顯得如此的孤立,如此的卑劣和尷尬,遭到幾乎是眾口一詞的鄙視和唾棄;正是在強有力的主流價值觀的照耀、在堅實而提升過的道德底線的擠壓之下,少數以劣質品充當救災物資、以救災名義詐騙錢財乃至試圖發國難財的人,才遭遇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命運。 中國青年報與搜狐教育頻道的在線調查畢竟是初步的,這場地震所改變的,也遠比“改變生活”深刻得多、莊嚴得多,它改變的是億萬人的心靈,是整個社會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與其說是改變,倒不如說是回歸。災難是殘酷無情的,災難中失去的生命以及成為殘疾、孤兒的同胞永遠讓我們心痛。但不得不說:重大災難也有收獲而且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收獲,重大災難甚至能使一個民族獲得涅 ,實現被喚起的民族精神、回歸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一種重新的整合。全國人民,包括仍處在災難之中的震區人民,都有理由為之欣慰;數萬遇難者的在天之靈,同樣也會感到安慰。誠然,我們也不能對這種改變的持久性過于樂觀,一旦我們這個社會一切回復常態,利益之水有可能重新高漲以至再次淹沒良心之石,各種不良現象又會故態復萌。即便是這樣,也不能被看成是一種歷史的完全重復,而是社會精神文明“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起碼有一點可以堅信:再遇諸如此類的不良現象,人們不會再像地震前那樣“寬容”和麻木,在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其力量的對比以及較量格局絕不會完全回復以前。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