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效透明的救災系統降低損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 00:3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張立偉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央政府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及隨行8個救災工作小組以最快的速度趕赴災區。由于災區地理條件嚴酷,交通因地震而遭嚴重毀壞,惡劣天氣持續,目前救援工作還沒有在震央地區大規模展開。但從媒體不間斷的滾動播出的信息看,政府的快速反應有目共睹。 這體現出中國應急機制運轉越來越靈活、越來越有效。近年非典、洪災以及暴雪等突發災害頻繁,中國已經積累了大量應急經驗,并于2006年1月公布了《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2007年11月1日進一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今年5月1日則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確保機制化和透明化的搶險救災應急體系。在地震領域,早前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8)、《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1995)等。 與傳染病、災害天氣以及恐怖襲擊等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相比,地震所導致的災害復雜程度高,各部門協調的要求也更大,如何指揮協調地震、救援、醫療、軍隊、通訊、氣象、后勤等部門搶險救災,應在《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之外構建獨立的應急預案。當然,《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已確定了各部門在震后的職責,但是,發生大地震后,中央與地方的各個救援系統及職能部門仍然需要一個高效的機制化的指揮平臺,而不是行政動員和各自為政。據悉,中國地震局2008年已經計劃對《防震減災法》進行修訂。 防震減災“預是基礎、防是重點、救是關鍵”,中國需居安思危。應該承認,與地震多發的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相比,中國大陸居民防震教育和意識還不夠強,近年來地震多發生于西部人煙稀少地區,日益繁榮的東部人群密集區缺乏警惕。在日本每年有法定的“防災日”,全國上下都會動員市民參與大規模的地震防災演練,讓市民懂得如果應付突如其來的災難,也提醒市民居安思危。因此,沉浸在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樂觀情緒里的中國公民有必要獲得更多的風險教育。 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政府也應研究如何提高公路、鐵路、公園、學校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抗震性與安全性,一旦發生地震災害,這些基礎設施對于救災至關重要,而學校質量也關系到脆弱的學生安全,規劃部門必須合理的安排城市公園等地震避難地帶。目前,中國城市防災減災工作管理機制亟待完善,存在防災情況底數不清、城市單災種規劃各自為政、重要城區及社區的綜合防災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借此契機,應該進行全國性的排查和完善城市防災減災工作。 同時,中國應該建立可靠的地震預警機制,能夠第一時間把警報信息發送到軌道交通、公路、民航等運輸部門以及企業、居民社區等部門。正是由于地震災害發生頻率極低,因此,已有預警系統在真正災難降臨時難以發揮作用,F在,必須建立機制確保其有效性。 此外,完善的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會對救災起到積極作用,此前發生的張北地震出現救災物資缺乏統一規劃的問題,因此1998年中國提出構建救災儲備倉儲網絡的設想,目前已設立天津、沈陽、哈爾濱、合肥、鄭州、武漢、長沙、南寧、成都和西安等十個中央級救災儲備物資代儲庫,但近年地震多發于西部地區,而西安儲備較少,需從中東部地區調運,增加了運輸時間和難度。中央需建立布局更合理的救災物資倉庫,以便最快支援災區。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摘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