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小偉
黃小偉
電信產業的第三次大規模重組已是鐵定事實,當下惟一留有懸念的是重組方案到底是什么?是最新的3+1方案還是之前的“六合三”方案,抑或新的尚不為人所知的方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重組方案依舊是現有電信企業的再一次搭配,人還是那群人,服務還是那些服務,能否實現寄望已久的有效競爭,實難預料。
中國電信業的再次重組幾年前就甚囂塵上。在今年新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之后,電信業改革終被提上日程。現有幾家電信企業共同的臺后“老板”國資委對電信業重組目的的解釋是推動公平競爭;標準是重組后“資產規模差別不大”。
消除壟斷、建立競爭格局也一直是前兩次電信業改革的主旨。在專業化、分業經營的背景下,1999年中國電信第一次分拆,將移動、衛星業務分離出去,此時并沒有人能預測到幾年后移動通信的飛躍式發展。于是在4年后,對中國電信的再次分拆后,問題就出現了:肢解了被指責為寡頭壟斷的中國電信,崛起的中國移動成為了更大的寡頭。
經過兩次電信改革后,電信業的市場結構失衡卻更加嚴重。在“移動替代固網”的效應下,中國移動去年利潤就達870多億元,數倍于中國電信的266億,其他幾家電信公司更難望其項背。
網通董事長張春江的一個比喻似乎更能詮釋未來重組的意義:“家里有四個兒子,父母當然希望四個兒子都健康,不希望只是其中一個壯大”;“四個兒子現在身體都算健康,只是有胖有瘦,若有委曲也當然會向父母商量”。
不難看出,現在既有的幾套方案都是對現有電信企業失衡利益的重新平衡,對有強烈“父愛情結”的國資委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都不想虧待誰。在如此思想指導下,重新“分家”同胞兄弟依舊“和為貴”,電信業無疑不能形成有效競爭。
“和為貴”的思路也一直體現在前兩次的電信改革中,南電信北網通的布局,并未達到當初拆分老電信時承諾的建立公平競爭秩序,雙方各自經營自己的“自留地”,劃江而治互不侵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雖然偶有競爭,但是更多的時候,則是以價格聯盟的形象出現。
國有資本對電信資源的壟斷使得有效競爭的建立幾無可能,部門利益筑起了難以逾越的進入門檻。外資通過入股海外上市的中國電信運營商,間接參與中國電信市場,這種股權投資無法對國內電信運營商的管理和戰略起到影響。民營資本在多次被主管部門叫停之后,已全面退出了基礎電信運營領域。甚至是同屬國有資本的廣電網絡,也由于部門利益、體制分割等原因,無法真正進入電信領域,使得“三網融合”的計劃遲遲未能啟動。
而消費者卻承擔了電信業難以 “破冰”的行政壟斷成本。手機單項收費問題十年都未能完全解決,漫游費依舊偏高,用戶深受垃圾短信困擾而無能為力;當日本、歐洲已經進入3G普及的時候,我們的3G牌照還是一個懸念;為了保護國有電信運營商的利益,目前的政策對價格更便宜的網絡電話和無線寬帶采取壓制的政策,消費者不得不為昂貴的通訊費用買單。
一場基于國有壟斷電信運營商的利益而進行的辛苦、忙碌的改革,注定給民眾帶來的只是抱怨和不應該承擔的高支出。要避免這個結果,中國電信業的改革必須徹底擯棄部門利益,將這些電信企業變成真正的競爭主體,否則受制于相對僵化的體制和千絲萬縷內部關系,即使有所調整,也只能是修補或者極為有限的制度改良。歐美放開了對電信網絡和業務的市場進入限制,市場主體眾多,競爭充分,而中國電信市場最缺乏的就是這一點。
另外,按照成熟市場的做法,當主導運營商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一定份額時,監管部門將通過多種手段限制其繼續發展。原信息產業部雖然在幾年前就對“單向號碼攜帶”(同一號碼可在不同網絡使用)、“限制市場份額”等方法做了詳細研究,但出于多種考慮,仍然未能采用限制中國移動的發展來均衡市場的做法。
所以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監管才能保證公眾利益不受壟斷者的侵犯。這需要在立法完善基礎上(《電信法》至今沒有出臺),建立公共行政服務機制,即民眾要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公共服務性政府”。
不久前印發的《國務院工作規則》中,要求國務院及各部門要健全重大事項決策機制,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完善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而比其他行業更關乎公眾利益的電信行業的重組,也理應設立公眾參與機制,而不是某個部門基于自身利益的決策。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