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脹加劇世界經濟風險(2008-03-17 14:42:1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08:35 保監會網站
進入2008年以來,盡管美國經濟大幅下滑,歐元區、日本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經濟增勢也明顯減緩,但是數據顯示,由于國際市場價格屢創歷史新高,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消費價格指數(CPI)趨升,通貨膨脹明顯。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的最大風險。全球通脹明顯2008年1月,美國CPI上漲4.4%;歐元區上漲3.2%,為6年來最高;日本上漲0.7%;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分別為3.9%、6.6%和7.4%;俄羅斯為12.8%,南非為9.3%。這些國家CPI上漲率均高于去年12月的水平,呈上升趨勢。印度CPI近3個月一直維持在5.5%的水平上,巴西、墨西哥CPI變動相對比較穩定。美國、歐元區和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CPI上漲率已超過央行設定的控制目標,全球通脹比較明顯。各國CPI變動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變動基本穩定,而能源類和食品類消費價格大幅上漲。美國自去年10月份以來,能源類消費價格連續呈兩位數上漲趨勢,1月上漲了20.4%;歐元區上漲10.6%;英國上漲5.8%。食品類消費價格漲速也持續加快,今年1月美國食品類消費價格上漲4.8%,歐元區上漲4.8%,英國上漲6.1%。而俄羅斯、南非、印尼等國家的食品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對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影響也遠遠大于發達國家。1月,印尼食品類消費價格上漲11.4%,南非上漲13.4%。各國CPI變動的結構性特征,表明當前通脹壓力主要是因食品和能源供應薄弱、價格持續高漲而引發的,來自需求方的通脹壓力相對較輕。國際市場初級品價格普遍高漲可以說,國際市場初級品價格普遍高漲是當前全球CPI趨升的直接原因。進入2008年以來,國際能源、食品和金屬等初級品市場供求關系偏緊,石油、玉米、小麥和金屬等初級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創歷史新高。特別是近期股票市場在波動中趨跌,房地產市場低迷,投機資本為追逐利益大量涌入商品市場,投機炒作加劇,對初級品市場價格高漲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據世界銀行統計,1月份,國際石油價格平均為每桶91美元,比去年12月上漲31%,同比上漲69%;谷物類價格比12月上漲5.4%,同比上漲42%;油脂類價格比12月上漲6.9%,同比上漲77%;各類鋼材價格也出現回升趨勢,比12月上漲6.4%,同比上漲了13%。作為規避通脹風險重要工具的黃金價格也大幅度上漲,1月比12月上漲了11.8%,同比上漲40.9%。2月上中旬,國際石油、糧食和金屬等初級品價格繼續呈現加速上漲趨勢。紐約石油期貨價格幾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受惡劣氣候條件、生物燃料需求以及消費需求增加等因素影響,全球小麥、大豆、玉米價格也屢創歷史新高。天氣條件、投機炒作、地緣政治等短期因素是推高當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要原因;而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進口國--美國經濟減速超過預期,需求量增速將回落,則有助于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和穩定價格。但是,隨著主要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擴張,加上美元大幅度持續貶值,近期國際市場價格難以回落。因此,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今年國際市場價格將仍處在較高的水平上。全球生產價格大幅上漲國際初級品市場價格上漲不僅直接導致消費價格上升,而且推動了各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大幅上揚,加劇CPI進一步上升的壓力。1月份,美國PPI上漲7.7%,比上月高1.2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高3.9個百分點;英國PPI上漲5.7%,達1991年1月以來最高漲幅;歐元區PPI上漲4.9%,比上月高0.2個百分點,其中德國、法國PPI均不同程度地上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PPI漲幅遠遠大于發達國家,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南非則呈兩位數的上漲。各國PPI趨升,提高了全球通脹預期。鑒于目前國際石油價格、食品價格持續攀升,全球PPI加速上漲,全球通脹預期提高,預計今后幾個月世界主要國家CPI繼續趨升,通脹加劇。各國全力防止通脹失控盡管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通脹壓力主要是因能源和食品供應薄弱造成的,而需求方的通脹壓力較小。但是,必須防止通脹由供應方的壓力轉成需求方的壓力。由于消費價格上漲影響著居民貨幣購買力,要求提高工資的壓力增大,這樣可能出現價格與工資形成螺旋式上升,形成勞動力成本推動的通脹壓力。另外,隨著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當生產成本提高超出企業承受能力、擠壓盈利空間時,企業將被迫提高價格,從而進一步加重CPI上漲趨勢。高通脹勢必危害消費和投資,最終將拖累經濟增長。因此,通貨膨脹是當前世界經濟的最大風險,也是各國政府面臨的首要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防止通脹失控,防止出現經濟增長減速而通脹趨升的滯脹局面。美聯儲、歐洲央行、英格蘭央行等主要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來平抑物價上漲,但是從目前狀況來看,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受到較大的限制。發展中國家除了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以外,政府還出臺一系列強制性的行政手段控制物價上漲。印度設定了最高限價,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正考慮實行政府直接控制價格和提供價格補助、推遲取消燃油稅時間等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在短期內對控制通脹將發揮明顯的積極效果。但同時它不利于抑制消費需求,也不利于增加供應,反而可能加劇商品供應的短缺問題。因此,緩解通脹壓力的政策措施必須注重長期因素,改善供應條件,通過增加供給、平衡供求關系來實現價格穩定。[][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