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價藥何以在市場上“銷聲匿跡”?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7:40 經濟參考報
自今年1月17日起,國家宣布降低黏菌素等部分藥品最高零售價格,這是2008年國家首次降低藥品價格。然而,記者采訪發現,由于限價后的藥品利潤低,藥店營業員不推薦、醫院醫生不開處方,許多藥品價格下降后很快銷聲匿跡,或改頭換面,市民們并沒有真切感受到藥品降價帶來的實惠。 市民:藥價降了買到手的藥卻貴了 “藥價確實降了,可我們依然覺得買藥難:降價藥,市場上買不到;售貨員推薦的同類藥又全是高價藥。”哈爾濱市民張淑萍對于“目前藥價不停地降,自己買到手的藥卻越來越貴”的怪現象感到迷惑不解。 據張淑萍講,不久前,她想為患了感冒的孩子購買維C銀翹片,按照規定,降價后該藥價格為0.6元,可她一連問了多家藥店,銷售人員均表示沒有降價的維C銀翹片,只有另一廠家生產的價格為一元的同類藥。張淑萍還發現不僅維C銀翹片在市場上難得一見,同樣被列為降價藥的阿莫西林、頭孢曲松鈉、酵母片等都被商家所稱的具有同樣療效、但藥價卻較高的同類藥品取代了!霸劾习傩仗焯炫嗡幠芙祪r,可沒想到降完價后卻是這樣的結果。” 據了解,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因未感覺到藥價便宜,而對國家連續實施的藥品降價政策見怪不怪了。 近日,記者在對哈爾濱市的部分藥店和醫院的采訪中也發現,很多降價目錄里的藥品市民卻很難購買得到。在哈爾濱市一些規模較大的藥房,工作人員均告知記者,原價八塊多錢降價后六塊多錢的鹽酸洛美沙星“沒貨”。對于其中原因工作人員也并不隱晦:“有些藥品一旦限價,就有可能在市場上消失,藥店不進,因為賺錢少;醫院也不開它了,因為回扣少;廠家也不生產了,因為利潤低。取而代之的當然是很快生產出來的降價目錄上沒有的新藥了。” 商家:給藥品穿“馬甲”規避風險 近年來,國家多次降低藥品價格的方式解決藥品價格虛高的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商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藥廠為規避國家降價政策,保持藥品利潤,給降價藥穿上“馬甲”,使其改頭換面為新藥。 資料顯示,國家從2005年10月開始對第一批醫保目錄藥品降價,2007年共出臺了10次降價藥品,涉及1500個品種,9000多個規格,減價幅度17%,降價金額3.4億元。但藥廠對頻繁的藥品降價也有其新的對策:往往醫院招標到了便宜的藥品,藥商或藥品生產企業就以暫時無貨或其他理由拒絕供貨,結果是醫院需要的便宜藥市場上卻沒貨。 哈爾濱某醫院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家醫院去年實施的一次“新藥”采購中,有1000多種國內各藥廠生產的所謂“新藥”參與了議價。而經專家鑒定,其中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新藥只有30多個,其他絕大多數是改劑型、改組方、改規格、改包裝,通過“變臉”成了“新藥”。這位負責人舉例說,當時國內某藥廠生產的一種滴眼液每瓶報價30多元,而該醫院以前使用的成分相同的另一種同類藥品的進價還不到5元。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孟銳說:“藥品生產廠家將降價藥‘變臉’為新藥多是出于利益方面的考慮。國家下調藥品價格,藥品本身的利潤空間縮小,包括制藥企業、藥品采購公司、醫院和藥店的收入也隨之減少。而最終保證各方利益不受損失的做法只有由生產藥品的廠家對一些廉價藥品停產或者換包裝升價! 從體制改革入手治理“降價死”現象 針對藥品降價后即很快從市場消失的“降價死”現象,有關專家認為,我國藥品價格的虛高不單純是價格問題,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政府應從體制上入手,通過多個部門、多個環節的互相配合來綜合改革,解決現在藥品“降價死”的現象,使老百姓最終得到實惠。 孟銳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能只簡單地對藥品價格進行降低或限制,而應更多地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可由地方政府設立國有醫藥流通公司,同時擴大消費者對醫藥信息的了解;或者對于生產降價藥品的生產廠家,由政府給予相應補貼,在稅收政策上給予適當優惠。 同時,需要盡快打破壟斷使醫藥分離。目前,我國80%的藥品是通過醫生開處方,由醫院藥房賣給患者,醫院處于藥品零售的壟斷地位,成為利益集團,逐利主體;醫生開方,與個人收入掛鉤,促使醫生過度治療、過度用藥、過度檢查;因醫院賣藥,以藥養醫,結果使醫療費逐年提高。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