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華:我離開之后 審計風暴還會繼續下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02:40 第一財經日報
● 1943年7月生,江蘇如東人。研究生學歷,高級審計師 ● 1966年畢業于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系,同年9月參加工作 ● 歷任西北財經學院教師,航空工業部廠政治部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廠長 ● 1985年5月至8月任陜西省經濟貿易廳廳長、黨組書記 ● 1985年至1998年3月任審計署副審計長 ● 1998年3月任審計署審計長、黨組書記 ● 2003年3月連任審計署審計長 ● 2007年11月,當選聯合國審計委員會委員,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首次有中國人參選這一職位并成功當選 CFP圖李金華認為,對他影響最大的兩門學科是哲學和漢語,前者教他怎么認識和分析問題,后者教他如何用文字表達思想 65歲的李金華,依然會在每天早上五六點鐘起來散步,只是今后,他的目的地不再是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北露園一號那幢并不起眼的白色大樓,這里是他擔任了十年“一把手”、從默默無聞到無數老百姓矚目的國家審計署。 昨天下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李金華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這也意味著他將正式告別23載審計生涯。 “將安心做這份新工作。”當《第一財經日報》問他將如何安排“卸任”審計長之后的生活時,李金華如此回答。 李金華的卸任,外界曾有一些擔憂,“審計風暴”的力度會不會減弱? 面對這樣的疑問,李金華斬釘截鐵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不會。”“可以肯定,我離開之后,審計風暴還會繼續下去。” 李金華表示,現在審計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一種監督政府行為,尤其是資金用途的制度。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非常明確地向我表示,審計風暴不能停,也不能倒退,因為回去了老百姓也不會答應。”李金華說。 “風暴”背后的壓力 23年前,李金華只身背著包從陜西坐火車來到北京就任成立不久的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那個時候,他尚不知道審計署的門朝哪邊開;23年后,他在光環和贊譽聲中從審計長的舞臺上謝幕,帶著他對審計背后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給大眾一個符號式的背影。 “他是國家財富的守護者,領導著突出體現執政能力的政府部門。一個大聲說出實話,勇于面對問題的國家公務員。一個正直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動,精彩詮釋了什么是執政為民。”——這是2004年,李金華當選“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辭。 將國家審計署和李金華推向前臺的是公眾命名的“審計風暴”,盡管這樣的說法,從李金華到普通的審計工作者并不表示認同。 10年前,李金華升任審計長。 1999年6月,李金華向九屆全國人大作《關于1998年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審計情況》的報告,這是第一次的公開審計報告,引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此后,掀起了第一場令全社會沸騰的“審計風暴”。隨著每次審計報告的出爐,風暴不斷。 李金華在后來曾表示,1999年的這一次“審計風暴”是出臺最艱難的一次,因為披露的多是權力機關的問題。 但這一次“審計風暴”很快就過去了。第二次是在2003年,審計報告之后輿論界也宣傳了一番,但持續時間不長,因為“非典”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威力最大也最為人們熟知的一次“風暴”很快接踵而至。 2004年6月23日,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呈送了一份前所未有措辭嚴厲的審計報告之后,迎接他的又是長時間的掌聲。 在這份沉甸甸的審計“清單”中,7個中央部委被曝光,幾十億的資金黑洞讓人觸目驚心。報告中的18項內容每一項都足夠震撼。 這一場“審計風暴”,時間之長,涉及人員之多,影響之大,之前是沒有的。也就是在那一年,李金華當選“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然而,一直主張“無所畏無所求”的李金華很少提及這一場“風暴”背后,他和眾多審計工作者所承受的壓力。 李金華身邊的一位審計工作者,曾任審計署辦公廳副主任,現任《中國審計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的劉玉慧2005年春在審計署內部的演講稿中描述了那個看似平靜卻又不平常的下午。 “那天下午,我們辦公廳的幾位領導及參加起草報告的幾位同志不約而同的,早早等在樓道里,等審計長出來,我們把審計長一直送到電梯口,誰都沒說一句話。在電梯門關上的瞬間,我們看到審計長很有力地向我們揮了一下手,我們知道他示意我們回去,同時也表達著一種信心和彼此都懂的心情。” 那個晚上,這些在李金華身邊的工作人員第一次請他吃了一頓飯。那天,大家懷著同樣的心情,誰也沒有多說什么。 “我們再清楚不過,審計長作的這個報告形成過程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更看重審計公開背后的信息 李金華曾經自己分析過因何會形成這樣的“審計風暴”。 在他看來,是因為民主法制建設大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新的時期。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審計風暴”正是植根于這樣大的背景中。 李金華表示,審計更多地揭露的是權力部門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是一個國家民主與法制的產物,同時又是促進民主與法制的工具。 在他看來應該更看重審計公開背后的信息:審計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審計結果公開不僅是推動被審計機關加強管理,更是透露,政府用老百姓的錢要對老百姓有交代,增加透明度。 “首先是把這個形式推出來,讓老百姓看到一種希望,得到更多的信心。”李金華說。 審計工作的每一次深入透明都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5年來,溫家寶總理每年都聽取審計署的工作匯報并作重要指示,要求“各級政府都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審計工作”,提出“審計的最終目的是要從制度和體制上解決問題”,審計機關要“嚴肅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犯罪,繼續加大效益審計的力度”。 在過去的5年中,對于審計署報送的報告和信息,溫家寶總理作出批示的有390多件次,督促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 2007年12月24日,溫家寶總理來到審計署視察工作,與審計系統廳局長們座談。 “溫總理整整講了一個半小時。”一位在場的審計工作者回想起來依然很激動。 在講話中,溫總理充分肯定了5年來的審計工作,強調了審計機關和審計工作的重要作用、地位。 總理對審計工作者給予重托,“對審計中發現的重大問題,要一查到底,嚴肅處理”,“關注民生和社會建設問題”,“對于審計發現的典型案件,不僅要審深審透,嚴肅處理,還要深入分析,找出問題的原因和癥結,從完善制度、機制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 “心中難免還有遺憾” 在現實背景下,如何讓審計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李金華常常思考的問題。 中國選擇了與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不相同的審計制度,中國的審計環境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一樣,國有資產數額巨大,還要對國有銀行進行審計,而國外大部分是股份制的,需要審計的對象太多,而全國審計系統只有8萬人。 李金華認為,對他影響最大的兩門學科是哲學和漢語,前者教他怎么認識和分析問題,后者教他如何用文字表達思想。哲學的思想在李金華的審計生涯中比比皆是。 李金華表示,要懂得田忌賽馬的哲學,要選擇最有可能做成的事去做,要充分利用好現有條件下的有利因素。 2006年的審計報告發布之后,一位新華網的網友留下了這樣一段評論:“首先要感謝李金華這樣為國為民負責的干部。同時也說明一個問題,不是用‘好人’的問題,而是制度建設、監督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好人’建設國家,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設。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年一次的審計風暴讓普通的老百姓也從最初簡單的叫好變得更加理性起來。 而這正是李金華的遺憾,“還有很多制度問題沒能解決”。 在過去的5年中,審計出問題3508件。李金華表示,從審計暴露出來的問題看,在目前更多的以GDP為核心的考評機制下,各地自然在土地、環保、投資等問題上打擦邊球,應該說更多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問題。 李金華說:“審計工作不能脫離具體的環境,這種大環境下,回顧這20余年的審計工作,審計也難免很多不足,心中難免還有遺憾。” 李金華一直主張,要將揭露問題與促進整改相結合。“世界上,唯獨中國的審計部門不但要查問題,還督促整改問題。別的國家審計機關對整改沒整改是不管的,報告給議會,就完成任務了。” “我在審計長的位子上,不能說我要你怎么樣就怎么樣,我只能說,你哪里存在問題,或者哪里效益不夠高,對于體制的改革與推進,審計工作不能起到絕對的作用,只能監督,這是我的遺憾所在,8年10年后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改變。”李金華說。 在卸任之前的政協小組討論會上,對那些制度上存在的問題,李金華一針見血,而這些都是他在審計工作中感觸頗深的問題。 “現在縣級統籌、市級統籌存在區域不平衡和跨區轉移困難問題,溫總理在此次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加快推進省級統籌。我們建議應該依法加快全國統籌,要全國都差不多。社保資金是老百姓的養老錢,決定著養老基本生活水平,必須重視。” “預算執行隨意性大,很多部門隨便發個通知,然后下面據此作為政策。預算法制定幾十年,應該修改了。” 從具體工作中抽身,回到宏觀中的李金華建議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現在是部門規章自己制定自己解釋,通過部門立法來擴大職能權力。 “轉移支付的問題,專項轉移支付太多,甚至某些中小學的危房改造都要由中央下指標,具體到一個縣一個村,這些完全可以由地方做在預算內的。因此,核心問題是要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加大一般性轉移。” “有一個中央政府部門,下屬單位就有100多個,既有兒子部門、孫子部門,還有重孫子、重重孫子部門,三五個人就成立個部門,掛個牌就收費。”2006年審計署曾對31個中央部門所屬單位的設立、運轉和管理情況開展了審計調查。李金華建議中央部門下屬各類單位也應該加快改革的步伐。 “權力要發展,制約就須得跟上。光有權力沒有制約就糟了。”這句話被視為李金華的“臨別贈言”。 張馨月 孫榮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