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環保領銜大部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8:55 保監會網站
穩定原則下的調整——當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行將送交全國人大討論審議之時,一個“有限改革”的方案正在逐步顯現:重新組建的工業信息化部與環境保護部,或將成為這套有限改革方案中最能帶給外界新意的機構。慎之又慎。這注定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大部制改革不會“驚艷”開場。重組“工業部”“關于大部制的改革問題,最終出臺的方案肯定不如外界期待的那樣具有突破性。”3月4日下午,一位接近中國決策層的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由中共十七屆二中全會討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實際上是一個“十分有限”的方案。他還表示,在新一屆政府的第一年任期中,國務院機構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撤并調整”。而在少有的若干調整中,重新組建主管工業的部級單位,將是最具新意的亮點所在。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基本可以確定,這一思路與調整,已經寫入即將在人大期間提請討論、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當中,并已經暫時命名為“工業信息化部”,但最終名稱尚未確定。前述消息人士側面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情況。記者隨后從正在召開的兩會上了解到,在組建這個部級單位的過程中,不僅工業、制造業領域的產業管理權力被劃歸麾下,信息產業部以及國防科工委的相關職能,也一并歸并其中。記者了解到,自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組建了商務部等新的部級單位后,中國已經近10年沒有新設部級單位。此前,由于中國的工業企業已經基本市場化,工業產業的宏觀管理職能,由國家發改委行使,而具體行業的管理與協調,則通過機械工業聯合會、紡織工業協會等行業協會組織履行。至于“工業信息化部”的部長人選,前述消息人士表示,還未進行到人事任免的程序,方案還須經由全國人大討論、審議。不過,記者獲知,現任國家安監局局長的李毅中,出任“新部長”的可能性較大。李被普遍認為擁有大型工業企業的管理經驗,同時在擔任安監局局長期間所表現出的工作作風,也博得了決策層的認可。“升格”環保局與工業信息化部一同在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當中脫穎而出的,是已經“高調”了五年的國家環保總局。3月6日下午,一位權威人士向記者確證,國家環保總局已經確定“升格”為部級單位,名稱暫定為“環境保護部”。而在該部之下,亦繼續下轄國家核安全局。“職能還基本上維持總局時的職能,暫時不會有太多新的職能歸并進來。”他說,不過,在升為部級單位后,國家環保總局的人員編制將得以擴充。目前,國家環保總局的編制僅有240人左右,無法滿足大量基礎性工作的需要。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曾常年在國家環保總局擔任領導工作,在他看來,雖然環保已經成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性工作,但總局級的編制,使人員基本上只能應付“面上的工作”,大量基礎性的工作沒有人力開展,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到了環保工作的推進。顯然,此次級別調整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不過,記者了解到,環保總局升級為部的過程亦是一波三折,最初上報的方案是為“環境部”而非“環境保護部”,兩字之差,其職權亦有很大差異。“是環境部的話,職能范圍就很廣了,而環境保護部相對的職能范圍比較窄,最終批下來的是后者。”前述權威人士向記者解釋。王玉慶則告訴記者,在環保管理的職能領域,信息收集處理發布、環保規劃編制與執法體系的統一十分重要,這無疑與機構設置的級別相關。1973年,國家成立國家環境保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簡稱國環辦,是為最初雛形。此間多年時間,這個部門在國家計委、建委、建設部下輾轉多年,直至1988年機構改革方才獨立成為國家環保局,10年之后的1998年升格為總局級。記者掌握的情況表明,目前基本可以確定,現任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可能出任環境保護部的部長職務,但此消息未能得到官方渠道證實。“調整”將持續此前一些比較熱門的改革設想并未成為現實。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對媒體明確表示,鐵道部近期不會并入大運輸部,已經可以確定“大運輸部”還只是設想。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也明確向記者否認了“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合并”成立“大金融部”的可能。“在目前確定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沒有涉及到現行金融監管體制的內容。”成思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中說,“監管和貨幣政策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從國外經驗看,還是分立好。”他指出,以前人民銀行改革,相繼將對證券、銀行、保險三業的監管職能分離出來,成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就是為了使央行能夠集中精力做好貨幣政策,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此外有消息稱,目前,除新設工業信息化部、升格環境保護部之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的調整也正在進行當中,基本已經確定二者職能合并,但合并之后的新部機關的名稱尚不知曉。同時,民航總局并入交通部、藥監局并入衛生部也已經成為了近期的普遍說法,但這些消息記者均未得到相關部門的證實。“現在看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應該是加速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所在。”中央黨校一位專家向記者表示。顯然,目前的大部制改革正在遵循這樣的原則繼續下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