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冠軍校與冠軍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04:33 經濟觀察報

  張晶

  這是一所誕生于上世紀中葉的學校,而如今到處都是新鮮的印記。為了迎接北京奧運的到來,學校內外已經煥然一新。今年10月6日,它也將迎來建校的第五十個年頭。

  這是一個曾經三次獲得荷賽大獎的拍攝地點,但攝影師都來自國外——1993年德國攝影師DominkObertreis完成的圖片故事 《北京體育學校》;2000年,美聯社GregBaker拍攝的北京什剎海體育學校 (體育類組照三等獎);2007年,意大利孔特拉斯托通訊社攝影師洛倫佐·奇科尼拍攝的圖片 《北京什剎海體校》(獲體育特寫類單幅三等獎)。

  不單單是西方攝影師對這里表現出濃郁的興趣,新加坡一位文化和體育官員也曾表示,希望在當地建立一所類似的學校,但他到這里看了之后感嘆說,只有中國才可以實現這一切。而到這里不過兩年的辦公人員嚴小姐對記者說,工作至今,接待媒體超過100多家,很多都是西方媒體,“無形中成了奧組委的‘采訪點’”。

  2004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四層綜合館,是這個學校最主要的建筑之一。館外坐落著一尊酷似奔牛的天然巨石。巨石下面的黑色花崗巖基座上,鐫刻著歷屆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的名字。有些名字已經久遠,范長茂、馬燕紅、謝軍……當然,還有李連杰,他在8歲那年進入這里學習武術;有些名字依舊活躍在體壇上,張怡寧、滕海濱、馮坤……

  這些名字都是鮮活的校史。對很多孩子來講,正是懷著這樣的 “冠軍夢”,踏進了這扇大門。這里,正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

  記憶中的體校

  “最早的時候我也是體校小孩,那會兒不過十幾歲,也就他們現在這么大。”50多歲的柔教練指著乒乓球館里正在訓練的孩子們講。

  再后來,他進了專業隊,又被分配到崇文體校,10多年前調回這里執教。體校最早的訓練館,都是蘇聯專家援建的。土棚子,土場地,這就是當時什剎海體校的形象定格之一。包括當時的很多運動項目,也都是由蘇聯專家帶隊的。

  在柔教練的印象中,當時的乒乓球館都是用油氈搭起來的棚子,而且高度只有3米,而國際上的標準訓練館都是8米。乒乓球案子由水泥砌成,拿幾塊磚頭堆在中間當網,打的時候球裂了口就用膠布粘一粘。

  “真的是挺苦的。訓練也沒有現在正規,完全是憑著興趣在打。”不過柔教練也提到,當時整個國家的體育條件都很差,建設不過剛剛起步。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走出了什剎海體校的第一個世界冠軍——范長茂。1983年,日本大阪舉行的第37屆世乒賽上,他作為男團冠軍成員,捧回了一枚可貴的金牌。

  如果追溯起更早的歷史,什剎海體校的前身是北京市人民游泳場,那是在50年代初,由園林部門在后海邊的一片沼澤地上挖建而成。后來又將其一分為二,其中一半歸體委管轄,在這個基礎上,1958年成立了一個業余體校。到了1986年,什剎海體校又轉制為獨立辦學的中專學校。

  石風華校長說,如今這座集納了辦公室、體操館、武術館等在內的辦公樓,是體校第一座像樣一點的建筑。

  如今,什剎海體校的三期已經完成,明亮的跆拳道館、拳擊館、散打訓練館等已經投入使用;奧運冠軍——滕海濱曾經受訓的體操館,所有設備是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結束之后直接挪運過來的,基本和世界一線場館的訓練條件相當;留學生公寓的大廳,設計為園林式的布局,到處擺放著熱帶植物,裝點成一個清新的玻璃花房。

  作為學校傳統優勢項目的乒乓球的兩間訓練館內,則分別擺放著二十多張紅雙喜和雙魚的球臺。每年暑假,都會有大量來自法國、挪威、英國、日本等國的青少年到這里訓練。

  “中國的乒乓球訓練有它的特點,從小技術動作規范,青少年水平很高,開展也很普及,這是我們的優勢,所以他們愿意來這里跟我們交流。”柔教練說。

  夢開始的地方

  體操館內,一個小女孩在高低杠上不斷的翻轉,“肩膀放松,沉下來”,旁邊的女教練一面指導,一面伸手順勢托了一下她的身體。另幾名女孩則繃緊腳掌,在林立的平衡木上小心翼翼地上下跳動。

  “他們年齡這么小,適合接受這么艱苦的訓練嗎?”同來的一位波蘭記者詢問。在這里訓練的孩子們,大都集中在7歲到10歲之間。

  “體操運動員年齡趨向年輕,這是整個世界的趨勢。我們也必須相應提前。現在訓練越來越科學規范,對孩子們身體健康的關注度也在提高。”體操教練趙庚波回答。他已經在這里執教了17年,曾經培養出體操世錦賽亞軍孟飛。

  當然,波蘭記者所詢問的“適合”,不單單指身體狀況,還包括心理上是否愿意。“年齡這么小,很多都是家長幫忙拿主意。”體校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但是也會尊重他們的興趣。畢竟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孩子主動說要離開的。”

  體操館正面的墻上,赫然懸掛著一面五星紅旗,這里也曾被許多攝影師選為拍攝的背景。“愛國主義教育嘛。向國旗敬禮,也是我們這里的程序之一。”趙教練說。

  2004年雅典奧運會,當羅微站在跆拳道女子72公斤級冠軍領獎臺上時,什剎海體校的校長、羅微的教練還有學校的教工,圍坐在后海櫻苑酒吧的二樓上,打開香檳,盡情地噴灑,高聲地呼喊……校長李貴成當時特別激動地說,“羅微的這枚金牌是中國代表團的第29枚金牌,超過了上屆奧運會的28塊金牌。”

  不單單是為國爭光,成為奧運冠軍也是學生和家長們的夢想。“來這里的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出類拔萃。這是他們共同的心愿。”趙教練說。

  一些館內懸掛的標語,也折射出這個學校的訓練哲學。拳擊館內,寫著“磨礪意志、敢打敢拼”;另一側的散打訓練館,則掛著“習武做人、超越自我、反驕破滿、勇攀高峰”。

  然而,畢竟能夠登上金字塔頂尖的還是少數人。如果不能成為下一個張怡寧、滕海濱,這些孩子的未來又在哪里呢?

  “到后來,這些孩子們成績好的,有的進了市隊、國家隊,有的進了體大的提前招生,或者去普通大學讀書,有的則直接就業,憑著特長,做一些場館的服務生。”石校長說。

  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訪時,這位石校長也曾經提到,“如果我們發現學生潛力有限,就會讓他專心學習,放棄成為專業運動員的目標。”

  現在什剎海體校要求學生每天上午上文化課,下午訓練。開設的課程是中考必考的六個科目,“時間有限,其他的音樂、藝術等人文方面的內容,只能用講座來補充。”石校長說。

  文化課教室和體操館在同一棟建筑中,占據了三層和四層。

  這里看上去和普通中學沒什么不同。三層的樓道兩側,掛著瓦特、哥白尼等科學家的畫像,四層則懸掛著劉翔等世界冠軍的圖片,一個大大的宣傳板上,印著“什么是綠色奧運”。奧運的相關知識,也適時地加入到課程內容當中。

  “挪威是一個島還是一個國?”一位老師正在發問。陽光夾雜著粉塵斜射到室內密密麻麻擺放的桌椅上,那些稚嫩的面孔一筆一畫做著筆記。

  由于什剎海體校的中專性質,體操等項目中年齡較小的運動員,每天則不得不穿過一條馬路,到對面的什剎海小學完成文化課的學習。

  舉國體制的微觀圖景

  和很多事業單位一樣,什剎海體校每年依然接受著國家3000萬元左右的財政撥款。另一方面,學校所有場館都面向公眾開放,這樣依托場館經營,又能對事業經費進行部分補貼。

  凡是考入這里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到國家給予的補貼,“每個月有伙食津貼,義務教育又免除學費,加上每年還根據比賽和學習成績發放獎學金,算下來,通常一個月只需個人負擔兩三百塊錢。”石校長說。

  不久前,張怡寧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自從五歲練乒乓球開始,我就從來沒有自己買過球拍或者球鞋”,“一切都由國家負責,我從來不用擔心其他問題,只要專心打球就可以了。”

  然而,通過考試進入體校的學生只占學生總人數的一半,他們被歸入“二級班”,另一半被稱為“培訓生”,因項目不同,各類費用加起來,“培訓生”每年要支付2.8萬-3.2萬元不等。“現在也在建立一種機制,讓‘培訓生’和‘二級班’流動起來。通過招錄‘培訓生’,也能發現一些好的苗子。”

  “二級班”所享受的這種“補貼”,通常被看作“舉國體制”的典型特征。石校長的解釋是:“國外和中國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在初期,很多運動員都是自費,自己參加俱樂部,自己請教練,完全業余的學習,比如英國,除非到了很高層次,可以代表國家參加比賽,奧組委或者企業俱樂部才會給他資助。我國目前來講,青少年運動員如果選拔進來,國家都會給他補貼。”

  在現實上,雖然為西方國家所詬病,但是包括石校長在內的大多數人都認可這種體制的存在。“在我們國家,舉國體制對于體育發展,特別是弘揚民族凝聚力、振奮國人精神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一體制誕生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當時國家‘集中財力辦大事’,確實通過這種途徑,使很多項目迅速提升到世界水平。”

  但是石校長也承認,這一體制會有弊端,“對選手綜合素質的培養上,相對比較欠缺。這種專業化的方式,讓他們過早地脫離了文化的大本營。”盡管如此,一些西方國家也開始嘗試探索中國的這種人才培養方式。石校長介紹,近幾年,每年都有很多國家主管體育的部門的人員陸續來到什剎海體校,考察小運動員們每天的生活、學習和訓練狀況。

  而很多年來,國內體育人才輸送一直遵循的模式,是一個層層遞進的“四級訓練網”:底端是傳統項目學校招募的特長生,繼而是區縣體校,隨之是類似什剎海體校這種半專業的培訓,然后才可以有機會踏得上頂端的專業隊——市隊、國家隊。

  “國家層面也在積極嘗試,如何更好地培養運動隊。”石校長說。一些表現出色的選手,或許有機會直接 “跳級”。“區縣的小選手們,不一定要挑選到我們這里,可以直接到市隊。現在很多民營資本建立的學校也在培養選手,渠道多了,也加大了競爭的力度。”

  在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機制中,共有2.3萬名國家供養的運動員。奧運會上中國獲得的每一塊金牌都被看作是這一體制的產物。

  抽離開體制的現實,這個很快迎來50周年校慶的體育學校,映射出中國體育發展的微觀圖景:新中國的第一支男女排球集訓隊,就在這個體育館訓練。借鑒蘇聯的經驗,后來又組建了體操隊,體操隊的隊員大都是當時練過傳統雜技的孩子。這兩個傳統項目,到現在都是什剎海體校的強項。4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上,有3位冠軍從這里畢業:在乒乓球項目中獲得兩塊金牌的張怡寧、體操選手滕海濱和女子跆拳道選手羅微。他們使得從這個學校走出的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的數量增加為31名。

  在學校宣傳冊的扉頁上,印著兩行字——“世界冠軍的搖籃,奧運人才的基地。”這些輝煌的過往,成為孩子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