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后凱:西部與東部差距開始出現縮小趨勢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0:10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吳紅纓 實習記者 宋超 占據中國國土面積70%的西部地區,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發展相對落后。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投入巨資促進西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得力于西部大開發政策,西部地區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同時,由于各種因素,西部與東部的社會經濟水平仍不可同日而語,其發展亦面臨諸多困難。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社科院西部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凱。 <21世紀>:國家雖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但目前地區發展差距仍然很大。對此,你怎么看? 魏后凱:地區之間不可能沒有差距,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實質不是使東西部經濟總量達到平等,而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生活條件的同質化,從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從這個角度講,人均GRP是一個重要的評價的指標。 近幾年來,西部人均GRP與東部人均GRP相對差距開始出現縮小趨勢。2004年,西部地區人均GRP比東部地區低62.6%,2005年該系數下降到60.5%,2006年又下降到60.2%。這當中有統計口徑的變化的原因,過去是以戶籍人口為基準,2005起,改為按常住人口計。因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西部一些省份人口規模近年來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人均GRP在統計因此有所提高。 除內蒙古外,2006年西部其他11省區市GRP增長率均低于全國各地區平均水平。在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域中,西部地區人均GRP水平也仍然是全國最低的。 <21世紀>:東、西部企業的經濟效益水平如何? 魏后凱:過去,我們習慣于采用“東高西低”來評價東西部地區的經濟效益差異。但近年來,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尤其是硬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工業經濟效益在逐步提高,相反,東部地區卻出現了投資回報率遞減的趨勢。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西部地區都較東部要高,這說明西部地區工業企業資產盈利能力明顯提高。 <21世紀>:當前制約西部發展的主要瓶頸是什么? 魏后凱:西部這一階段的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投資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而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小。自1979年至2005年,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不僅總量規模小,而且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出口也是如此。另外,受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的限制,西部地區仍是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21世紀>:西部要加速發展,應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 魏后凱:必須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西部地區要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避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要突出重點領域,形成一批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和優勢產業發展基地,使之成為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同時,當前我國正面臨外商投資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西部要抓住這一機遇,實行以開放促和諧的新型開放戰略,積極引導這些投資和加工貿易的西進。 <21世紀>:目前我國正在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西部有無影響? 魏后凱: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劃定的22個限制開發區,有17個分布在西部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國家應該積極探索一種“不開發的富裕”、“不開發的發展”、“不開發的繁榮”的發展模式。由于所提供的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不可能產生較高的經濟回報,國家要在繼續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一種低成本、多元化、大規模的穩定投融資渠道,解決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持續資金來源問題。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